2016年终特刊:河北大工匠 精益求精 匠心传承-亚博电竞手机版

    2016年终特刊:河北大工匠 精益求精 匠心传承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一词迅速走红。随着“工匠精神”一词的流行开来,各个领域尤其是制造行业,对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日渐推崇,“工匠精神”由国家倡导逐渐变成社会共鸣。


      本报也紧跟时代潮流,于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开设了河北大工匠栏目,派出多路记者,对我省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进行采访报道,在采访拍摄河北大工匠的过程中,记者们也深深被工匠精神所感染,他们用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认真走访、提问、整理,精心打磨创作出了记录河北大工匠的优秀作品。


      在他们笔下,与病魔抗争、在康复中执著的技术大咖齐名,靠发明成为“大拿”的常晓辉,在枯寂中坚守的罗平,与自己较劲的赵建国,流着泪接受采访的胡东华等一个个好故事娓娓道来,发人深省,感动了无数读者,让更多的人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也让更多劳动者立志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修炼成

     

     

      有人说,搞科研耐不住寂寞不行。做工匠也是,需要修炼。


      这种感受,是在不断跟踪采访齐名过程中叠加起来的,并与日加深。


      如今声名显赫的齐名,是华北制药金坦公司首席工人技师,全国劳模,首届全国十大“最美职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拥有多项专利成果。


      殊不知,齐名从一名中专技校生一路走来,经历了令常人瞠目的几段修炼过程。


      因为对电学知识的痴迷,他中考抱着化学全县第一、物理第二的好成绩,“叛逆”地放弃读重点高中,选择了到技校追梦。


      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分配到华北制药后,齐名为了弄懂洋设备的外文简介,几乎每年花上半年多的工资买学习资料,独占家中一个卧室作为“修炼室”,如饥似渴地研读。


      面对白血病魔的纠缠,他哭过、痛过,迷惘过、绝望过,之所以没放弃并创造15%的生存奇迹,依然是对维修技术的难舍。


      正是病床上的精神和意志的修炼,让他在康复后的执著中,练就工匠精神,并成为“技术大咖”。


      维修岗位的敲敲打打看似平凡,但修炼得法,依然会创造奇迹:前几年,从意大利进口的生产注射用纯净水的设备坏了,齐名建议公司推迟设备返厂维修时间,他经过两个昼夜的拆装、测试、排查,最终确定故障是一个电阻烧了。到五金店花了一角钱买了个电阻,换上,设备重新运转起来,为此,挽回企业将设备返厂维修花费及减少停产损失一千余万元。


      ■本报记者王井堪

     

      “匠心”传承达彼岸

     


    ■本报记者高会坡

     

      作为服务“三工”的河北工人报记者,接触和采访“大工匠”是常事,但真正理解“工匠精神”却缘于对中建路桥集团养护公司筑路机械操作工于国军的一次次深入交流。


      “老人们常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靠技术吃饭的人,没别的道儿,只有一门心思把技术练好。”眼前190厘米的“黑大个”说起操作压路机来,一改腼腆的窘境。没有基础,就一次次练、见缝插针地学;实践有难题,那就盯紧不放,化难题为力量;整体素质不高,那就放眼国内外,对标一流先进,增强自我革新的内生动力……随着对于国军的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真谛越来越明显:在他的眼中,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才是他的追求。


      在于国军身上,我深深感悟到什么是“专注”,什么是“精益求精”。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可以推动改观一些人身上存在的“差不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著,对产品的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现实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有想法的人,但能不能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地用心做事,最终做到极致?没有“匠人”,我们的火箭不可能升天;没有“匠术”,我们的高铁不可能飞驰;没有“匠心”,我们的蛟龙不可能入海……因为我们倡导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坚持。

     

      工匠胡东华的一行泪

     

     

      采访胡东华时,这个七尺男儿清泪长流。这比他痴迷创新钻研博来的胡半仙、胡专家、胡二怪的称呼更让人动容。


      课堂上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胡东华,在家中却是个有点“闷”的人。妻子纪凤鸿说,“家里的事基本没上过心。孩子一两岁大时。一次见到他回来,在地上爬着找他,一直喊‘爸爸、爸爸’,可一直看书的他却没听见。家里阳台有个弹弓柄,几年前他就答应给孩子做个弹弓,到现在,还在那儿放着……不过现在,我也能理解他。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也是一种正能量。”纪凤鸿笑着说。


      听到妻子这些话,胡东华突然两行清泪潸然而下。这个场面让人鼻子发酸。或许我们更多关注于“匠人”们令人叹服的绝活儿,而有些忽视了他们背后的付出和压力。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术业专精,需要耗费常人数倍的时间、精力去钻研、思考。胡东华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才成为令人尊敬的胡专家,他的成就值得我们惊叹。


      当然,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醉心“匠人”精神的胡东华的坚强后盾。没有家人的支持,分身乏术。胡东华的一行泪,是为这些年对家庭的愧疚而流。胡东华的一行泪,让我看到了“匠人”荣誉光环背后隐藏的故事,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尊敬。


      ■本报记者郭成

     

      枯寂中坚守的罗平

     


    ■本报记者王立鹏

     

      个头不高,其貌不扬,不善言谈,这是记者对罗平的最初印象。但是,见识了他的手艺,不得不说这个人真有两把刷子!


      罗平在中航通飞华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已经工作19年,一直从事飞机大钣金件生产。虽然飞机是一个高科技产品,但是,其蒙皮骨架的生产制造却一直依赖手工。因为这些零件的形状非常复杂,不能完全靠机器来成型。这也是钣金工在这个行当至今得以存在的原因。


      作为一门手艺,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主要工具是榔头,各种形状材质。生产零件的时候,就是用榔头敲。全凭操作者的手感和经验,将轻重、先后、快慢拿捏得恰到好处,如庖丁解牛,意到神随。


      手起锤落,敲打铝板,噪音自然免不了;零件复杂,成型艰难,劳动强度自然低不了;机械重复,周而复始,枯燥单调自然跑不了。但是,19年如一日,罗平却能始终坚持,成为一名钣金“神手”。不是没更好的地方去,有老板向他开出优厚条件,却被他拒绝。他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强,也有享受成功的渴望,所以他一门心思提高技能,改进技术,精益求精,任它斗转星移,管它红尘诱惑!在现今这众声喧嚣、人心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这样的表现难能可贵。


      没有惊天动地,属不上高精尖,更没有高大上,但是,罗平的坚守、感恩、琢磨、精进、执著、淡定,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工匠,为平凡孕育伟大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精于工 匠于心 品于行

     


    ■本报记者哈欣


     

      做一件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采访戚红时,这位在一线坚守27年的切铁女工让我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


      选择戚红作为“河北大工匠”的采访对象,我藏着一份“私心”在里面。我想知道,这位整日与硅钢片为伍的女切铁工究竟是位什么样的人。


      戚红说,自己的工作很普通,只有切铁一项任务,自己也没有高精尖的创造发明,离“大工匠”还有很远的距离。然而,27年来,戚红切出的5亿片铁心片,保持零事故可不是那么简单能做到的。


      工匠精神,讲究的是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对精品执著的坚持和追求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些在戚红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戚红爱她的切铁事业,胜过一切,她对细节的要求很高,以至于患上了“疑心病”。戚红身边的工友无不为她的“疑心病”点赞。正是她的“疑心病”,避免了一个个的失误,甚至补上了其他部门对工作漏洞。


      “耐心、多心、精心”的“三心”工作法则是戚红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班组其他工人的要求。戚红摒弃浮躁,27年来坚守初心,选定一个目标,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用努力、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雕琢。


      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需要大力发展高科技,而具备匠人精神的技术工人同样不可或缺。

     

      兴趣是最好的起点

     


    ■本报记者毕春华

     

      作为一名母亲,发现身边的孩子总是被各种培训班裹挟着疲于奔命,难道我们不该问一问,这是孩子想要的吗?什么又是孩子自己的起点呢?


      我采访了数位大国工匠,学历起点均是技校,因为从事了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在工作中一直钻研,遇到困难也不轻言放弃,最终都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周若厅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维抢修分公司设备中心部门主任,还是一名电焊高级技师。他首个学历是技校毕业,最先从事的是焊接工作,从事了焊接就喜欢上焊接,只要听说了哪个单位有了新技术,都要去拜师学回来。工作中遇到困难,先学习,琢磨办法,最后总能想出一个新点子。他焊接的都是最有挑战性的工作——石油天然气管道焊接,属于抢险作业,要求安全和快速。他研制的全自动角焊缝焊机,焊接效率比以前快了50倍。他首创的“小口径薄壁管道非焊接不停输封堵技术” 和“管道高压内窥镜探测打捞装置”等,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他参与全国几百次油气管道现场抢险,被同事称为现场抢险的“定海神针”。


      做喜欢做的事儿,通过学习克服困难,并一直坚持下去,成功只是早晚的事儿,人生有漫长的几十年,无论何时,发自自身的需求,主动说“我要去做这件事儿”,都可以作为起点。这就是我采访大国工匠的最大感受。

    • 责任编辑:
    • 编辑: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