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河北大工匠】李荣魁:守护指尖传承的大师傅-亚博电竞手机版

    【寻访河北大工匠】李荣魁:守护指尖传承的大师傅
    • 新闻来源:
    • 日期: 2018-08-28 22:02:52

     

    ■作品完成后,李荣魁都会细致复检,确保没有一点瑕疵

     

     

    每设计一个作品画样,李荣魁都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掐丝作业,需要用镊子将紫铜丝按图案设计稿,掐(掰)成各种纹样,粘在铜胎上

     

     

    ■点蓝作业,需要用蓝枪把碾细了的釉色填入丝工空隙处

     

     

    ■磨光作业一般采用电动磨活机,但异形产品仍需手磨

     

     

    ■刚烧制出炉的景泰蓝随着温度的降低,釉色会变得更有质感

     

        人物名片


        李荣魁,1941年生,大厂县京东工艺品有限公司景泰蓝总工艺师。16岁考入北京市特种工艺品实验厂,学习景泰蓝制作技艺。60年来,李荣魁潜心学习、传承、发展这门有着600年历史的手工艺,他也藉此获得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院士、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77岁的李荣魁,灰白长发及肩,银髯触胸。虽然异常清瘦,但有着气定神闲的沉稳气场。

        77岁的李荣魁,微信名魁爷,互联网玩得很溜儿。办公室堆着的快递、小零食都是他网购的。在公司,人们都喜欢叫他大师,很少有人直言他的名字。“那是别人捧我,他们少叫了一个字,我是‘大师傅’。”

        李荣魁语调诙谐幽默。


        1、三年零一节学徒工偷师学艺


        “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这是民间对景泰蓝的评价。

        一件景泰蓝作品,需要经过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7大工序,108道小工序,十几个工匠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手工完成一件作品。

        而如今,在景泰蓝这个行当,从艺超过60年、掌握全套制作手工艺的,只有李荣魁一人。

        时光回溯到1957年的北京城,你或许会看到一个刚初中毕业的少年,手拿一份《北京日报》,正在踯躅踌躇:是继续上学,还是找份差事贴补家用?

        这就是少年时期的李荣魁,面临着改变自己一生的艰难抉择。

        报纸上登着一条北京市特种工艺实验厂招收学员的消息。李荣魁兄弟8人,他排行老二,家庭不富裕。如果去当学徒每个月有16块钱收入。

        最终,李荣魁选择了学徒工。“你们今后要学习景泰蓝,这是传承了600年的手艺,要下苦心学。”在厂里迎新大会上,李荣魁第一次听说景泰蓝。

        “当时国家急需外汇,除了粮食和初级矿业品,没有其他可供出口的产品。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品,成为当时出口换汇大户。景泰蓝、玉器、牙雕、雕漆作为重点大力支持。1954年,清华大学营建系在梁思成、林徽因主持下,成立了一个工艺美术小组,抢救濒临失传的景泰蓝。主要由外贸订单安排,那时汇率是10元人民币换1美元,用工艺美术品的话是3元人民币换1美元。”李荣魁回忆说,“我也没有想到,从此会与景泰蓝相伴60多年。”

        李荣魁最初学艺时,还得手工拽丝。1.5厘米粗的铜丝,从不同孔径的工具中拽一遍,变成零点几厘米的铜丝,再用锤子敲扁。“一个人在后面把着,一个人在前边拽。全靠手工将铜丝加工成做活儿的尺寸。”李荣魁说,“一上午下来拽得膀子疼,就这样一上午最多也就能加工10米的铜丝。”

        不仅如此,景泰蓝工艺向来都是师徒口传心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李荣魁回忆起学徒生涯说,“还有句老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学艺三年零一节(半年考验期为一节)不仅要伺候好师傅,还要偷师学艺。”

        为了偷师学艺,李荣魁没少吃苦头,甚至与师父“斗心眼儿”。有一次,师父用几微米的铜丝掰成花卉图案,盖上一张白纸后出门了。心痒难耐的李荣魁偷偷掀开白纸,学习掰活儿手艺。完事后,小心地扫除偷看痕迹。

        没想到,师父回来就问:“你是不是偷看了?”

        李荣魁当然不承认。

        “我这纸上有根头发,现在头发没了,肯定是你偷看了。”师父说完,照着李荣魁脑袋打了一下。

        这回李荣魁长心眼了,再偷学时,先仔细检查一下纸上有没有头发丝。没想到,再次偷艺,李荣魁又被打了。“我这回在纸上放了点烟灰。”师父边打边说。

        挨打多了,李荣魁也就留心了。3年学艺,每天,李荣魁早来晚走,帮师父买早点、打扫车间卫生,为师父铺床、倒尿壶。3年学艺期间,李荣魁总结出“三勤偷艺”法:嘴勤,遇到不懂的就问,不怕师父烦,更不怕打。眼勤,师傅干活时候,自个找机会偷着看,能看多少是多少。手勤,当时厂领导告诉他,只要想学,不怕废原料。每天下班后,李荣魁就拿师父不用的废丝,反复练习手艺。

        熬完三年一节,李荣魁正式出徒,能够独立接活儿了,他的工资也涨到了22块钱。


        2、40年水磨工夫成就景泰蓝“大师傅”


        作为昔日皇家御用的景泰蓝,成品釉色珍重华贵、金碧辉煌、纹饰图案清新、典雅。要想达到这一效果,点蓝很重要。李荣魁说,景泰蓝是否漂亮,色彩起着决定作用。主要是图案润色。采用釉料,也就是长石、石英、硅类矿物质、硼砂、贵金属等调色。把这些原料用坩埚冶炼,再磨成面粉状,形成不同颜色珐琅釉料。

        李荣魁学艺时,点蓝学了5年。“景泰蓝颜色正不正,全靠配色。比如红色过渡到橘红,就需要十几道颜色,形成渐变效果,类似国画的晕染效果,在景泰蓝工艺中成为润色。”李荣魁介绍说。

        景泰蓝最初颜色有二三十种,比如大红到浅红需要十几道颜色渐变。“调这个色,需要五六种原料,按比例调配。但每种原料的用量,没有准确的计量单位。”李荣魁说,单次调色需要进行三四十次试验,才能确定一种颜色的配方。而景泰蓝需要呈现的颜色多达60多种。这些颜色配方,是这个行业的绝密。李荣魁说,比如绿色釉料加上氧化铜,会形成金星绿的颜色。在釉料里闪现点点金星。而中国红的颜色,则需要加入纯金的氧化物,融合之后,才会变得颜色鲜艳……

        点蓝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烧蓝:靠800至1200度的高温,将釉料烧制到胎体上。这是制作景泰蓝最关键的一环,“景泰蓝有句老话叫‘火中求财’。烧瓶时,炉温颜色、釉料融化程度全靠肉眼掌握。有时你觉得成了,提上来一看,瓶子上半身釉料还没烧开,下半身釉料已经烧化了。所以,烧制过程中要不时将瓶子提上来,上下翻个。这个火候很难把握,差一秒钟,就出现釉料结疤、烧不开的现象,这件作品就废了,之前所有的工序都白干了。”李荣魁说,“至于炉温到什么颜色、釉料融化到什么程度提起来,这个属于绝对机密,不能说。”

        为了全面掌握景泰蓝工艺,李荣魁专门对景泰蓝工艺八大流派都进行学习吸收。仅这些学习笔记,就装满了7个箱子,每个箱子比四个冰箱都重。

        “几百年来,景泰蓝从业者大多只掌握其中某一项工序:制胎只会制胎,烧制只会烧制,只有领头的大师傅才会所有工序。”李荣魁说,“这个行业很磨人,没有三四十年水磨功夫,很难掌握。”

        确实,成为大师傅,李荣魁用了40多年。

        如今,说起景泰蓝,李荣魁信手拈来,“根据铜丝薄厚断代,铜丝中间有黑缝的,是明清时期的作品。再看底色,明代以大蓝为主,清代雍正喜欢黑色,凡是通体黑色的景泰蓝作品,基本可以断为清雍正年间作品,到乾隆年间,又发明了葡萄紫色底色……”

        60年来,李荣魁设计了几百幅景泰蓝图案,有瓶赏系列、炉罐系列、佛具系列、鼻烟壶系列、高仿系列等。不仅在国内外深受欢迎,四五十年前的作品还有人在继续定制,而且多次被选为国礼。


        3、“大师傅”的景泰蓝作品成为国礼


        1980年,外交部准备在中日友好周年纪念日,送给日本天皇一件景泰蓝作品。在李荣魁办公室,至今还挂着这件名为《中日友好杯》的景泰蓝作品设计图纸。

        “一件好的景泰蓝作品,必须要有文化内涵。特别是清朝康熙年间,要求‘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设计出图样,从造型、花纹到图案,都要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文化背景。”李荣魁说。

        这张《中日友好杯》的景泰蓝作品图纸,李荣魁整画了三天三夜,最终由日本驻华大使和外交部共同商定,李荣魁的作品从20幅图稿中脱颖而出。

        “这是国礼啊,也是景泰蓝首次在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时刻展示。所以各个环节要求非常高,仅图稿就改了10次。”李荣魁说,“这件景泰蓝高1.1米,重105斤,在这之前,景泰蓝没有一米以上的。造型仿照清宫廷尊的造型,杯身刻有龙凤图案,正面牡丹花、长城,一为国花,一为中国象征。背面是樱花和富士山,两侧配有双凤金耳,象征吉祥、和谐。”

        李荣魁办公桌上有一件这个作品的样板,上面繁杂的花纹,令人眼花缭乱的长城烽火台、垛口;樱花蕊等清晰可见,其中樱花芯比米粒还小。

        《中日友好杯》上的花纹图案,全靠李荣魁用专门的掐丝镊子,将高1.5毫米、厚0.5毫米的铜丝,一点一点掰成。仅铜丝就用去一个羽毛球场的长度,拇指肚都磨出嫩肉。

        为了尽快完工,李荣魁每天工作8小时,连着做了6个月。“成品色彩以大蓝为主,用了60多种釉料,集中当时景泰蓝所有最新工艺、技术。由当时中国驻日大使符浩送给日本天皇,全世界74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连日本的孩子都知道,中国的景泰蓝作品到了。”李荣魁回忆。

        然而,就在李荣魁的景泰蓝生涯风生水起之时,1993年,李荣魁查出胃癌,切除了五分之四的胃。

        “住院时只有60斤重,医生不让走,必须马上手术。”李荣魁说,“其实我对自己的身体很清楚。当时我对医生说,我这个病是胃癌或者胃出血。”

        原来,为了设计更好的景泰蓝作品,李荣魁常年外出写生,没有正常作息吃饭时间。早上灌一壶自来水,掖上几个馒头或烧饼,拎上军挎包就出门了,一呆就是一整天。周末回来了,猛吃猛喝。有一次春节前去承德避暑山庄临摹库存品。为了临摹皇帝使用的一个地炉上的图案,李荣魁在冰冷的油砖上趴着画了4个多钟头,“把山庄的人都吓着了。但机会难得,我必须抓住”。

        医生告诉李荣魁,你是胃癌中晚期,旁边还有14个淋巴结,每一个随时都有癌变的可能。

        李荣魁却对主刀医生开玩笑,“手术一定要成功,我还有任务没有完成。要不然,我也让你活不踏实。”

        李荣魁说的任务,就是对景泰蓝工艺的传承。“我学了几十年了,怎么都要把这个手艺传下去。”靠着这个信念,李荣魁一直坚持到今天。

        其实病前,李荣魁与人合作编写了《景泰蓝工艺操作规范》《景泰蓝质量标准》,编绘了《景泰蓝传统花卉图案》《博古图案》《龙凤图案》《松鹤图案》《传统吉祥图案》等,并奔走于河北、天津、西安、重庆等地工艺品厂,讲授景泰蓝发展史,传授制作技艺,培养传人。


        4、将绝艺倾囊相授的“大师傅”


        黄文海,李荣魁的大徒弟。出生在景泰蓝“世家”,从小踢着景泰蓝罐子长大的。7岁就认识李荣魁的黄文海,最初压根不想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有逆反心理,觉得景泰蓝这个东西离我们太久远,打心里不想干这个。”黄文海说,后来听师父讲得多了,我慢慢了解景泰蓝的内涵、历史后,开始迷上了。

        黄文海至今还记得拜师后,李荣魁教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景泰蓝制作局限性。

        黄文海有个朋友要结婚,想让他按照图样做一件景泰蓝,作为结婚礼物。谁知,李荣魁看完图纸直接拒绝了,“图纸得改,景泰蓝不能有大面积留白。得加衬纹,否则烧制时容易炸裂。”

        第一次听说景泰蓝制作的局限性后,黄文海还从师父这里知道了很多关于景泰蓝的秘密。“师父将景泰蓝所有的细节、轮廓、制作技艺毫不保留地教给我们。”黄文海指着桌子上一个瓶子说,“你看这个树叶的颜色、由浓到淡,过渡很自然。这里面就有学问,一开始,我先点浓绿,再蘸蘸水点淡绿。但总觉得颜色过渡很突然。师父告诉我,在浓绿和淡绿之间来回涂一会儿,就类似这样来回哆嗦一下。”黄文海边说,手腕边上下哆嗦比划着。这样一来,树叶颜色过渡就自然多了。

        在李荣魁的培养下,2017年黄文海获得景泰蓝国家高级技师,像黄文海这样的国家高级技师徒弟,仅在公司就有7个。

        “现在跟着师父学,从设计图纸到镀金这7大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带着我看,我们也不用给师父铺床、倒尿壶、斗心眼儿了。”黄文海说。“现在不兴那个了,供我茶喝就行。”李荣魁打趣道。

        李荣魁说,“之前学习景泰蓝,是为了谋生。但2006年,景泰蓝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成为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很高兴也很感慨。高兴的是国家越来越重视这门手艺,感慨的是传承600多年的技艺,能掌握全活儿的人越来越少。”

        如今李荣魁所在的公司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截至目前培养了500余名学员。但景泰蓝制作技艺仍然没有资料可查,只能依靠口传心授。而且培养一名合格徒弟需要3至5年。

        已近耄耋之年的李荣魁,依然坚守在景泰蓝制作一线。“我想把景泰蓝技艺系统整理一下,出本书。改变几百年来景泰蓝口传心授的局限,让景泰蓝前见古人,后有来者。”李荣魁说。

        ■文/本报记者郭成

        图/本报记者

        杨磊涛

     

     

    • 责任编辑:
    • 编辑: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