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化炭有限公司:煤矸石里挖出太阳山-亚博电竞手机版
——新星化炭有限公司穿越半个世纪的民企发展读本
发布时间: 2016-05-09 10:47:13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寻访记者 杨毅松
30多年前,这家位于秦末汉初背水一战古战场的民营企业,将煤矸石中的炭黑提取出来,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空白,为中国橡胶轮胎行业提供了基础原料,被业界称为煤矸石里挖出了“太阳山”。跨越了半个世纪后的明星企业,如今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并以其独特的发展文化引发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
这家民营企业的名字叫新星化炭有限公司,位置在井陉矿区贾庄镇。一个深山企业,怎么成为行业领袖呢?它的灵魂深处最值得挖掘的是什么?关注这个问题,就如同当年在煤矸石里寻找宝藏一样艰辛,那么,就让广大读者和记者一起,在寻宝、鉴宝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和思考。
■厂区一角
■书生矿长 “爆米花”崩出国内空白
伟人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群众的智慧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但是并不排除关键人物的历史功绩。在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提及薛德生,人们谈论最多的不是他的财富,而是他的坚忍和毅力以及义无反顾的执行力。
上世纪60年代初,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薛德生被大学拒之门外。20多岁以后,史无前例的文革来了。薛德生的民兵资格被取消了,连参加村俱乐部文艺活动的权利也不能保留。留给他的是只能 逆来顺受。正直的人们心总是相通的。为了生计,他来到了村办煤矿当上了一名矿工,每天在井下和煤炭打交道。当时的村办矿矿领导认定了薛德生是个有用之才,特意安排他在井下的每个岗位轮岗,让他熟悉各工种的特点。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遍了大山的旮旮旯旯时,也吹掉了罩在薛德生身上的阴影。1983年,他在煤矿工作了9年之后,以精通采煤、支护、通风、机电、提升等6个工种的操作技术和独特的经营方略被选拔为矿长,和他志同道合的同志们组成了一个年富力强的领导集体。
煤矿生产少不了煤矸石的产生。当时资料显示:我国煤矿现存煤矸石约计10亿吨。随着采煤业的迅猛发展,每年正以1亿吨的数量递增。
煤矸石能不能变废为宝?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薛德生这位“书生矿长”心头。在单位里,他是公认的“土专家”,既是一把手,更是技术大拿。从资料上他无意发现,一个经济大国点名要井陉矿的煤矸石,可以与煤同价。他琢磨着,堆成害山的黑矸石必有大用场。一个愿望就悄悄地埋进了心底多年。
有了想法就要去干!被那个无情岁月剥去了青春的薛德生不愿意等,也等不起,执意要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变成现实!
1986年的阳春3月,井陉矿区化工厂筹备上马,薛德生亲自任研制攻关小组组长。听说要用煤矸石试制橡胶填料,有人欢欣,有人白眼。还有人指鼻对眼说:“老薛,黑矸石在咱手里能变钱,国家还养科学家干啥?”
薛德生昼夜不离研制现场。他告诫大家:“这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在贾庄村东盖岭上几间简陋的厂房里,填补国内外空白的第一步就从这里跨出了。
货真价实的白手起家。手工选矿,磨面机粉碎,烘干用的是大铁勺。最难的是温度控制和辅料配比。没有相应设备,就手工一毫克一毫克地增减。从选矿到产品的活化性处理,共有十几道工序。最简单的一道工序没有几十次试验也下不来,盛夏酷暑,攻关小组的人员头顶烈日在矸石堆上选矿,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还到百米深的矿井下取样化验,终于在16种矿石中选出了最黑的一种。细度、温度、配比、水分……道道难关,滴滴心血。经过了近200次试验以后,满以为是成功了,送到市里一化验,水分超标。不能失败,还是失败了。薛德生彻夜翻书查资料,又请教了几位老师,都是爱莫能助。
是一个宁静的月夜。晚饭后,薛德生顺着街溪的石埂去老院看望母亲。刚走到街口,忽听“嘭”的一声爆响。他快走几步拐过街角,见一群孩子围着看爆米花。
看看火苗中飞转的爆米花炉筒,看看气压表上的指针,再掐掐手中玉米粒的嘴子。“也是水分问题。”他心里骤然闪过一道亮光,继而幻化成一个化学反应式。
“嘭”,又一炉爆米花出炉了。这“嘭”的一声使他茅塞顿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竟在此不期而遇。由爆米花的启示,又引发了他们接下来的100多次试验,直到第349次产品才定型。
■五万吨新工艺炭黑生产装置
■填补空白 从获取信息到投产仅13天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缩短一个新产品试制成功到批量生产的时间距离,这是检验企业和经营者素质的有效尺度。
产品定型以后,已经是爆竹声声除旧岁的时候了。1987年正月十三下午4时,薛德生在《信息日报》上发现河南一厂家生产的机器可用于硅铝炭黑小批量生产,5时他用长途电话与对方取得联系,次日一大早即派车赶赴河南。正月十八运回设备,当天下午研究图纸,连夜定地基,十九即破土动工,二十六就装机试车了。从获得信息到开机运转仅13天。
1988年9月23日,改性硅铝炭黑在河北科技大厦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翌日,在推广应用技术经验交流会上又受到化工部有关领导、化工行业的专家和南北14个省181家用户的交口称赞。
美国当地时间9月26日19时57分,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检测证实是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产品。
当时化工部的专家在企业的留言簿上这样评价了炭黑项目启动的意义:“改性硅铝炭黑这一新产品意义还不仅在于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而且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硅铝炭黑所取代的软质炭黑每生产1吨需耗原油3吨,同时每吨硅铝炭黑比软质炭黑降低成本2050元。仅此两项,每年可为国家节约2870万元的资金。”
就煤炭行业来说,这一新产品的问世,使得煤矸石下层原来没有开采价值的薄层煤得以开发利用。1988年的《河北日报》这样报道:“硅铝炭黑的问世,真把煤矸石这个害山变成了遍地是宝的太阳山”。
至今,在矿区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石锣石鼓响三声,龟驮大山堵石门,谁能找到金钥匙?掏出大山腹内金。”
在上世纪末,当地居民没有听到石头锣鼓的声响,却看到了科技金钥匙为改变山区贫困带来的实际收益。
■1983年企业领导班子筹备新厂址
■玩转市场 民营企业走南闯北过大江
新产品问世,用户蜂拥而至。深谋远虑的薛德生和他的新星化炭领导班子却稳扎稳打,狠抓质量。
为给用户试用新产品提供可靠数据,企业投资20万元筹建了橡胶实验车间。在“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前厉兵秣马,提出了巩固河北、山西、京津老用户这些“根据地”,占稳中原、东北市场,辐射大江南北的战略决策。
为了参加井陉矿区化工厂,也就是如今的新星化炭有限公司的推介会,全国20多个省市的228家用户大厂的厂长,橡胶公司经理、业务人员竟不惜放弃中秋节全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千里赴会。
1990年新春伊始,改性硅铝炭黑已销售到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几个边远省份。盛夏酷暑,我国最大的橡胶工业基地上海和广州的部分厂家已开始使用改性硅铝炭黑。矿区化工厂的“先遣部队”已经到位。新星化炭“战上海”的部署已就绪,广州和东南沿海诸城也将谋划之中。
1992年,在西双版纳广袤的橡胶林中,国内橡胶界专家和新星化炭的代表齐聚此地,研究炭黑作为新型补强填充剂在橡胶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此时的改性硅铝炭黑这一新产品,已拥有全国20多个省市的248家大中型橡胶企业用户。连续几年在天津、北京、石家庄、上海、青岛、重庆等地召开应用技术经验交流会。《中国化工报》对此给予了充分报道,称这一新产品的问世有可能引起一场橡胶工业的原材料革命。
上世纪90年代,正是让企业家们头疼的市场疲软之秋。十家企业八家愁,一愁产品销路不畅;二愁三角债互相拖欠的怪圈解不开;三愁资金紧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新星化炭偏偏在大家按兵不动的时候杀出黑马,而且还是大动作,一铺就是上千万的摊子。薛德生自有其入木三分的见地:“市场疲软是一弊,同时更有一利,那就是各种原辅材料及大型成套设备的价格都在锅底上,不但可以大打折扣,还可以补偿贸易,还可以……”
薛德生振兴企业以其出奇制胜,速战速决的短促突击而全线告捷。新生产线上马后,当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利税翻一番,固定资产增加了十倍。
■2006年4月伊朗客人来公司调研
■培养员工 让企业“核动力”生机勃勃
新星化炭是民营企业,也是大山里的“土疙瘩”,虽然有了不少专利在手,但毕竟是少数技术骨干掌握的,难以在全体职工中形成技术优势,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
如今已是70多岁的薛德生回忆起当年工人们“闹技术罢工”的事情还是津津有味。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厂里的产品始终达不到设计要求。薛德生和职工们讨论,以班组长为代表的员工不干了,“你一个总经理,光是理论功夫,怎么能掌握实际操作呢,我们都是到国营企业培训过的,光是阀门就不知摆弄了多少遍呢。”后来,干脆工人们到总经理办公室静坐。晚上11点多了,薛德生当着工人的面,拨通了他们实习工厂的总经理电话,对方肯定了薛德生的判断是对的,让工人们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果然产品达标了!
“有问题就得探讨,在学术面前没有领导。”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发展壮大,职工素质却不能同步提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新星化炭公司这种被省市列为科技先导型企业和科技星火示范点的重点企业,科技含量相对来说较高,尽快提高职工素质的问题就更为迫切。尽管办了多起职工培训班,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职工素质问题直接关系到生产操作的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这一问题曾经困扰了企业领导班子许久。
新星化炭公司上挂大专院校已经成果斐然,何不再来个下挂中小学定向培养技术员和技工,开设专业课让职工在进厂前就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上岗后会迅速提高?
贾庄镇教育中心开办初中生“三加一”教育班,正愁经费不足。薛德生和校长一谈此事,双方都抚掌大笑,当场签订了协议,公司向学校赠送一套电教设备,“三加一”班开设炭黑专业课,由薛德生和公司的总工程师主讲。
“三加一”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由两挂钩的启示开辟出的生力军兵源,源源不断地每年向新星化炭公司输送技术尖兵。
对于人才,薛德生不仅诚心相聘,而且不惜代价。天津有一位专家退休后来到公司,立即为其安排了三室一厅的住房,光是装饰就花了十来万元。对此,薛德生自有其精辟的见地:“黄金有价,知识无价,刘备没有三顾茅庐的精诚所至,就不会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千条妙计。”
如今,多数化炭公司的员工都住上了公司提供的福利住房,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到单位上班,“企业留住了我们的人,自然留住了我们的根。”企业职工都这样表述。
■诚信共赢 让企业成为社会单元
时光荏苒,新星化炭公司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在企业新建的办公大楼前,矗立着“诚信共赢”的企业理念标识。
让企业成为社会单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独特的文化和价值,是包括薛德生在内的企业领导班子的共识。半个世纪的历程,已足够让企业成熟和日臻完善。诚信是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打拼的利器。团结客户、不伤人、善意地化解危机,成为了企业对外的策略。公司领导层讲述了这样一个善意化解危机的案例。
几年前,一家外省的企业客户要搞资金抽逃,要进行形式上的破产。按照破产法规定,破产前一定要事先通知债权人一方,这家企业拖欠新星化炭几百万元的货款,破产前却对化炭公司守口如瓶,直到化炭公司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真相后,对方才承认破产事实。化炭公司侧面打听到其正与一跨国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于是将其告上法庭。由于当地法院庇护,一审、二审都没有考虑化炭公司的诉求,最终,这样一个企业之间的纠纷,惊动了最高院,并做出了重要批示。
在两家企业剑拔弩张之际,化炭公司巧妙借助媒体力量,使对方担心境外公司了解真实情况后放弃谈判,主动联系化炭公司化解矛盾,最终和平解决了危机。
如今的化炭公司越来越将社会公益活动放在突出位置上。在河北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公司主动投资数百万元进行家乡的公益建设。在薛德生的倡导下,公司所在地贾庄村文化墙已经赫然矗立在主要旅游枢纽地带。十几米的浮雕墙上记录了贾庄数百年的历史风情,每到夏日夜晚,出来乘凉聊天的家乡人都会聚在这里,从浮雕墙上找自己的故居、家园的回忆。
“以后,还要把更多的钱用在回报家乡建设上去,让企业成为社会的,成为家乡人的,这才是我最大的奢望。”薛德生说。
的确,20年前,当井陉矿区当地人将“科技明星”、“矿区首富”硬加到薛德生头上时,他一笑置之,将全部的家当如同滚雪球般投入到生产规模的扩建上;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将挖掘家乡的传统文化,彰显企业的社会价值放在了首位上,“企业小了是自己的,大了就是社会的”,不使身后有余财,更让“新星”绽放了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