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采油四厂胡东华:胡二怪 胡半仙 胡专家-亚博电竞手机版
——华北油田采油四厂永清采油作业区泉一站采油工胡东华
发布时间: 2016-08-15 10:53:17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河北大工匠
■为了了解历史与现代科技胡东华走遍了祖国的各个博物馆
人物名片
胡东华,48岁,自1989年工作至今,自费购置千余本专业书籍,撰写工作学习笔记50本,在野外油水井间穿行21万公里。完成技改创新项目40余项,先后获得“河北省百名能工巧匠”、“河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他带领的采油四厂技师创新团队被授予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团队称号。
人物速写
他喜欢写楹联,是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华北油田楹联协会《油海联花》编辑。
他喜欢转博物馆,还客串过义务讲解员。家中收藏着千余张博物馆门票、地图。1991年花700元买辆山地车,只为转北京87家博物馆方便。
走在厂里,人们都喊他“胡专家”、“胡老师”,尽管很多人不是他的学生。
熟悉他的人,都喊他“胡二怪”,说他“穿衣打扮土老帽,给人上课用蔬菜”。
一个食堂搅饭勺的兄弟说他是“油田特种兵”,采油、集输、注水、电工、仪表、电气焊油井六项工种无一不精。在油井,有问题找老胡。
进了家,爱人有点“烦”他,说他回家就闷头看书,捣鼓零件。家里到处都是他工作上的东西,也没法收拾。怕收拾利索了他找不到。
这个奇人就是胡东华,华北油田采油四厂采油高级技师,永清采油作业区泉一站采油工。
■胡东华每天都要去检修、维护抽油机
1 学痴胡半仙
胡东华爱学习,甚至博了个胡半仙的雅号。
6月30日7:30。几场夏雨过后,廊坊格外凉爽。坐在驶往泉一站野外油井的越野车上,潮湿的空气驱散暑气,心情也跟着凉爽起来。
“这种天气我们紧张,空气潮湿对油井电力系统有影响。风雨雷电,变天了我们就要随时待命。打雷、下雨最麻烦,最烦连绵雨,地都泡软了,抽油机可能会松动……”面对难得的凉爽天气,第一时间却想到对工作影响的正是胡半仙。
面庞清瘦,窄边眼镜,谈吐斯文,语调不高。乍一看,颇像书卷气很浓的教师,如果忽略红色油田工装,裤腿、胶鞋上的油污、泥土,晒得黝黑的脖子及两腮浓密的胡茬。
胡东华随身携带的包里,放着一本油田专业书,这是他27年养成的习惯。“这是我们的‘学习专业户’,在班车上、工作之余,只要有空闲,总能见他捧本书看。看入迷了,走近前喊他,都不带答应,于是大伙都喊他‘胡半仙’。”永清采油作业区宣传干事张红英说。
如今,在胡半仙家中,几书柜书籍甚是醒目。走近一看全是《采油技术手册》、《石油地质》等外人看来枯燥深奥的专业书籍,甚至不乏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书。
“刚上班时,专业书籍比较少,没事了我就到石油出版社等地方寻摸。有一次,路过一个书摊,老板压着一批无人问津的石油专业书籍,最后论斤卖给我了。”胡东华觉得捡到宝了。
数年积累下来,胡东华家的藏书蔚为可观,林林总总上千本。有些书已经发黄,卷边、折页,书上记录的批注、摘要字迹逐渐变淡……
书看得多了,可光看地质构造的文字描述,见不到实物,胡半仙有点心痒难耐。听说北京有个地质博物馆,有很多地质标本。他就坐车到北京,足足在这个博物馆逛了一整天。自此,胡东华又添了逛博物馆的爱好,甚至有些痴迷。
此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廊坊到北京交通远没现在便利。一天两趟车,有时还没逛够呢,就到了发车时间。为此胡东华一咬牙,攒了俩月工资,在北京前门商店买了辆700元的山地车。
交通工具解决了,接下来是向导。“买地图,北京、廊坊、天津不同年代地图买了几百张。按图索骥,休息时骑着自行车就去逛,大概逛了北京87家博物馆。至今这些博物馆的门票我还收藏着呢。”胡东华说。
不仅如此,在胡半仙眼中,泉一站118口井都像自己的孩子一般。“不同的地质条件造成了每口井的特点,性格。诸如油水井的压力、电流、出油量等。只有摸准了油井的脾性,才能有的放矢,保障油井平稳运行,挖潜增效。”
27年间,胡东华在野外油水井间穿行21万公里,记录每口井的工作笔记,用了50个笔记本。
对此,泉一站安全监督葛炜说,“不仅是运行投产的油井,站上历年来封存停产的58口油井,胡东华也熟记于心。”
葛炜说,这58口井,叫“黑瞎子井”。很多停产的年龄比新入职的员工都大,有些隐藏在庄稼地、树林中、甚至埋在地下,这类井连卫星定位都找不到。可是这些“黑瞎子井”由于地质条件变化,存在重新喷油气危险。必须精确定位。每天、每周、每季度去巡检、记录,以防万一。
然而,这些黑瞎子井年代过于久远,有些只在档案中标有大概位置。几十年时代变迁,早已不见当年的痕迹。
对于实在无法确定位置的黑瞎子井,胡半仙有自己的绝招——找当地的村支书、老人、放羊人。“这些人就是‘活地图’,村子周边的点滴变化都有记忆,肯定对油井有印象。”胡半仙笑着说。
在胡东华看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扎实的知识积累,正是他在油井施展拳脚的利器。
■胡东华在抽油房内安装设备
2 创新胡专家
胡东华爱琢磨,是厂里有名的创新专家。
上午10点多,胡东华钻进量油车,又给一口油井“瞧病”去了。
这是口闲置井,由于地层密实等因素,每隔一周就得放一次压力。“这口井,每周压力都会到5兆帕,压力再高就会把油气挤出来。”说着,胡东华麻利地将高压软管接进量油车,机器运转,井内即将喷涌的原油被引入车内,另一端软管出口气体升腾。
“逸散的气体就是天然气,这是个危险活儿。闲置井不远有养牛场、民房,一旦油气泄漏后果不堪设想。道路蜿蜒曲折,油罐车进不来,铺管线得占老乡农田,不合适。挑来挑去,也就量油车能进来。”胡东华说,“量油车属于特种车辆,整个四厂就一辆。用量油车给闲置井放压,这是首创。”
胡专家的首创还有很多,其中抽油机卸载工具被工友称为“卸载神器”。油井作业,抽油机卸载必不可少。胡专家所在的泉一站有点特殊:泉42断块地下原油很稠,冬天采出的油块,一脚踩上去都不会变形。“这些井用的是电热杆,抽油杆是空心的,里边加着一根电缆加热地底原油,类似于‘热得快’的工作原理。”
胡东华说,这类空心抽油杆800——1600米长,最重的8吨。采用传统的方卡子卸载,卡两次,抽油杆就废了。而泉42断块每年抽油机卸载操作在150次左右。
之前,每次卸载抽油机,泉一站都要头疼。“没有专用工具,只能四处去借作业大队起下抽油杆柱的吊卡。几十斤重的吊卡,需要一个一个堆放到井口,达到作业高度后卡住几吨重的电热杆才能卸载,有时还不一定能摞到需要的高度。”胡东华说,“最多时摞了17个吊卡,折腾一两个小时下来,胳膊都快抬不起来了。”
胡专家坐不住了:连续三个月挑灯夜战,查资料、想思路。大方卡子、制作小吊卡、研制叠放式卸载器等先后琢磨的方案,经过论证被自己否决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专家想到了利用螺旋原理制作卸载器,“经过研究,决定做一个类似千斤顶的东西,高度在0.5至0.8米之间,采用梯形螺纹调节,能牢牢固定数吨重的电热杆。”
失败了无数次之后,胡专家看到了希望。思路对了,接下来该制造样品了。
然而,胡专家带着图纸四处联系厂家,却全吃了“闭门羹”——永清县没有一家厂子能做,没有能车出这么长尺寸梯形螺纹钢的车床啊。
看着“难产”的卸载器图纸,胡专家陷入沉思,“为什么非要将内外钢管全部车上螺纹?只车调节高度用的这一段也行。”走出思维误区的胡专家,连夜改进内外螺纹组合尺寸,卸载器实物加工成型。
实验当天过于激动,胡东华的手被卸载器周围毛边拉出血。简单包扎后,实验开始。卸载器套入光杆,关闭闭锁环,虽然卸载瞬间光杆开始晃动,但卸载器牢牢撑住抽油杆柱,不到10分钟卸载成功。站里员工戏称“卸载神器”诞生了。
27年的钻研学习,胡专家还练就“一过知井况”的绝活儿。
前不久,胡东华路过泉58——3抽油井。“停车。”胡东华的一句话引来一脚急刹车。驾驶员忙问:“胡专家,什么事?”“这口井可能井下抽油杆出现断脱。”“这井正转着呢,咱离它二三百米,你怎么知道井下出故障呢?”
边走边说,胡东华掏出钳形电流表,测取泉58——3抽油井电动机电流值,发现由正常时的28/30a变为22/38a,接着现场测取示功图,看到示功图形状由平时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窄条状,又经过井口憋压,压力也一直不上升。
“看,典型的抽油杆断脱特征。”胡东华解释着各个参数的意义。
“可是你在诊断之前怎么就说出了结果?”驾驶员仍一头雾水。
“刚才咱们在远处,我看到驴头上行和下行的速度差别很大,又想到这口井多年没有检泵,抽油杆和油管偏磨严重,电动机的运转声音也不大对劲,所以判断抽油杆断脱。”
■繁忙的工作加上夜晚要看书学习知识,胡东华的眼睛经常布满血丝
3 怪才胡老师
胡东华讲课道具用蔬菜,是有名的怪老师。
午后,泉一站设备作业技术员李华来找师傅胡东华。李华是今年四厂职业技能竞赛集输工种第一名,对老师胡东华的评价是怪——土豆、萝卜、洛阳铲等都是胡老师的教学用具。
李华说,机械制图是让我们很头疼的一门课。这些机械零件太抽象,单靠书本、教案上图形很难理解。而胡老师就很有办法,每次上课,他都会拎个“八宝袋”,里面装满了土豆、萝卜等蔬菜。
“上课时,胡老师就按照零件模型,现场用水果刀一边切,一边讲解每一步的画法,每一个观察细节。这门课在胡老师手上,硬是上成了‘蔬菜花样课’。”李华笑着说,“这样有趣的课,每个零件的结构、在生产中的作用一目了然。”然而,蔬菜也有个保鲜期,之后,胡老师专门动手刻制近百件木质制图模型。
不仅如此,洛阳铲也被胡东华用到油井行业,“洛阳铲在油田用处不少,可以根据取出的土层状况,寻找管线盗油痕迹、井下废弃管线。也可以插进污水罐,测量原油厚度。”
在学生们看来,课堂上,胡老师善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课——活塞上,游动关,固定开,井液进空间。活塞下,固定关,游开液体进油管。一冲程,进排一次完,上下运动游固交替开与关,井液入泵筒不断,上行进油管,最后达地面。“这是胡老师编写的《管式泵的工作原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李华说,“诸如此类的话语不胜枚举,都被我们收进了‘东华语录’。”
业余时间,胡东华分门别类,编写出《采油计算30型》等教材,使学员易懂易记。近10年来,他重点辅导参加技术比赛的选手280多人,年均授课128课时。
■遇到难题,胡东华常使用“鱼骨刺”图来分析研究
然而,课堂上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胡老师,在家中却是个有点“闷”的人。妻子纪凤鸿说,“家里全是他的资料、书、机械零件。一回家,就坐那看书研究零件,要么写楹联,电视只看《百家讲坛》。家里的事基本没上过心。”
“孩子一两岁大时。一次见到他回来,在地上爬着找他,一直喊‘爸爸、爸爸’,可一直看书的他却没听见。家里阳台有个弹弓柄,几年前他就答应给孩子做个弹弓,到现在,还在那儿放着……不过现在,我也能理解他。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也是一种正能量。”纪凤鸿笑着说。
听到这些,胡东华无语凝噎,两行清泪潸然而下……
下午4:30,胡东华一天的工作结束,登上回家的班车。
这是胡东华27年野外油井作业的一天,也是他的27年。明天值得期待。
■文/本报记者郭成
通讯员郭胜勇 高伟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