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蓝领苏健:高铁工匠铸就大国重器-亚博电竞手机版
——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金蓝领苏健
发布时间: 2016-11-01 15:34:39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河北大工匠
■苏健一丝不苟地检查刚组装到高铁车体上的刹车管
人物名片
苏健,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车公司专家、金蓝领,领衔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制动管路数控弯制和车下制动系统组装工作。他不倦创新,攻克许多生产关键,先后完成8项国家专利申报,4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攻破重大技术难题12项。其编制的《高速动车组数控弯管角度回弹补偿数据库》等技术标准,填补了国际同行业一项空白,成功实现了高速动车组管路的国产化制作。
人物速写
“坐过高铁吧?那真是风一样快啊,可这么快的高铁如果停不下来该怎么办?我就是负责制作车上刹车管的。”每当有人问起他的职业时,苏健总是这样回答,“一列车有一千多条刹车管,就像人的血管和神经,是确保高铁速度和安全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当初西门子也没有精密的配管技术,我和工友们做了4500多次试验,收集了12000多个弯管数据,掌握了这项技术。西门子没做到的,我们唐车工人做到了!”说到这,苏健这个北方汉子坚毅的眼中有一丝泪光在闪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也许苏健更能体会企业转型时期,作为一名身负重任的高技能人员,其中的甘苦酸甜、步履艰难,这背后,凝结着千千万万个苏健式员工的汗水和执着。
4500次试验换来误差0.1度,每天上班前苏健都会对弯管的角度进行再一次地检查
整洁明亮的总组装车间
机车车辆管道工,是苏健的工种名称,从制动管路到数控管制再到车下组装立体弯管,他已经干了整整31年的“管工”。从绿皮车到动车、高铁,苏健从学习到创新,这个曾经的动车制动弯管软件的门外汉成为了开发第一人。
1 却顾所来径 德国人严谨的工作精神对我是一种震撼
2007年5月18日,这一天,让苏健终身难忘,作为组装工序首批赴德培训人员,苏健可谓喜忧参半。初次出国的兴奋,渐渐地被学技术的压力取代。苏健非常清楚,这一次出国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学到德国人高超的动车组制造九大关键技术之一的动车组制动技术,这是公司赋予他的神圣使命和责任,肩负着公司万名员工的瞩目和期待。成败在此一举,公司的发展、员工的饭碗,自己的未来,家人的明天,孰重孰轻苏健心里有本账。“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苏健心里暗暗铆劲儿。
初到异国他乡,他和同伴们没有时间熟悉异国的一切,没有时间领略欧洲如画的风景,他们被分到德国西门子公司尤丁根工厂的各个班组,和德国老师们一起边学边干。
白天,苏健和同伴们与德国老师学习技术,学习过程中他们总是手不离笔、本不离身,一个个本子上他们或用文字或用简单的图画,记录着德国老师工作时的工艺流程、操作步骤。晚上,回到驻地后,这一本本笔迹各异的笔记就是大家最多彩的生活,他们一起整理笔记,一起研究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他们常常为了一个操作步骤争论得面红耳赤,为一个工作细节研究到夜半更深。而第二天,他们却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工厂里,神情专注地看着德国老师们如何操作,以验证昨晚讨论的结果正确与否。如今,这一本本笔记已被珍藏在唐车公司的档案馆里,作为一个见证,记录着唐车的新生。
一个月后,苏健和同事们已基本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工作,也不用翻译就能和德国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了,同时他们也体会出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们在技能方面并不比德国人差,那么,差距究竟在哪儿呢?
不久后,谜底揭开了。
一次,德国老师安装地板下压缩空气管路固定码,需要钻孔,只见德国老师每钻完一个孔,就立即用吸尘器将周围的铝屑清理干净,钻完一个,清理一个,“多麻烦啊?”这让苏健不解。而当时在公司进行类似操作时,脚下碎屑遍地是经常的事。德国老师告诉苏健:“如果不及时清理,铝屑就会落入线槽或配电盘处,可能引起短路,行车时电器短路,那可是关系到行车安全的大事,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不仅如此,德国老师在进行操作时,相当精细,工件上的每一个尺寸,他们都对照图纸一一测量,他们将尺寸精度严格控制在1毫米以内,这对苏健触动很大。苏健说:“德国人严谨认真固执的工作精神对我是一种震撼,突然意识到自己对高速动车组的了解还很肤浅,意识到与世界一流技术、理念的差距还很大,必须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刻苦学习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的组装制造技术,必须学到世界一流企业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这也是我在西门子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
2 信念铸动车 4500次试验挑战误差极限
2007年8月,苏健满怀创业激情回国后,把在西门子所学整理消化吸收,编制了10万字的可视化文件。《车下备管用crh3预组装培训教材》成为新员工上岗培训教材,《管材下料操作标准》、《管端倒角操作标准》等7个可视化操作标准成为员工标准化作业的样板。
配管中心对口公司6个单位和分厂7个班组,作为组长,苏健面临着班组成立初期的种种考验:建立制度流程,调试设备工装,培训员工,更改频繁等诸多问题。而比这更重要的是将“下道工序就是我们的客户”“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传导给员工,让员工树立一切为客户着想,缺陷产品不能向下道工序流转的工作态度,让员工操作行为标准化、规范化,培养员工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这远比传授技能更艰难。
制动技术是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crh3动车组全列共有管路1100根,2400多米长,95%以上是三维立体弯管。这些管路和电线一样共同组成了动车组的神经系统,控制着动车组的安全运行。“这1100多根刹车管,根据制动要求,刹车管会弯成不同的形状,平均每根管6个弯,最多的超过15个弯,最薄管材只有1毫米。动车组高速运行,高频共振,一旦产生应力,薄薄的管壁极易破裂,后果不堪设想。”苏健称,起初公司使用的是进口成品管,不仅成本高、而且运输周期长,制约着动车组生产。
为了迅速实现动车组制造国产化,苏健绞尽脑汁、费尽心力。“当时动车管道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管路回弹变形,要求管段无应力连接,连接中如果角度有偏差,参数不当,都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可是即使采用和进口管一样的数据编制程序,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管材弯出来误差都在10毫米左右。而我们的动车组要求精度是1毫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动系统安全可靠。”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极致的苏健开始动脑筋,“如果有既定参数,既能省时又能避免危险,那该多好。”抱着这样的想法,苏健开始了自己的实验。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当时全世界的最精准的误差在2—3度内,已经是相当精确,而苏健却偏要挑战“世界极限”。“不能耽误生产,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我在机床里输入补偿数据,因为当时国际上没有这组数据,所以只能一次次做实验。”苏健告诉记者,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进行补偿。为了取得精准的补偿数据,苏健采取了逐一试验的方法,先后对3个厂家的各14种原材料管22种半径模具进行了4500多次实验,历时一年多,终于完成了《数控弯管角度回弹补偿数据库》,将管材角度误差控制在0.1度,长度误差控制在1毫米,填补了世界空白,同时实现了制动管路国产化的批量生产。
3 征服德国人 让业内“大哥”向唐车低头认错
“这是我们的错,我们将对此进行修改……”项目管理部会议室内,德国一家公司在唐车公司专题质量会议上当众认错。话音落地,掌声响起,苏健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久违的笑容。
这是唐车公司动车组一单生产中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动车组制动管路联结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卡套联结,提供这种产品的是一家世界知名、堪称业内“大哥”级别的德国公司,该公司卡套密封技术应用广泛,技术成熟,经验丰富。但是生产过程中,苏健发现直径28毫米的制动管在进行卡套压装后,从外形观察为不合格品,势必造成泄露,而泄漏后的管路无法再用,只得报废,当时卡套压装合格率只有50%左右,不仅制约生产,还造成生产成本直线上升。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苏健和质检、设计、工艺人员一起分析原因。最终,苏健通过对相同规格卡套进行不同批次的追踪实验,经过近200次卡套压装试验和详细准确的分析记录,得出准确、科学的数据。德国公司根据攻关团队实验所得出的数值,最终找到造成直径28毫米规格制动管路卡套压装不合格的原因是他们加工工艺缺陷所致。经改进后卡套压装合格率达到100%。作为全球领先的制动和控制技术与系统多元化制造商,在业内堪称“大哥”级别的德国公司,在唐车公司专题质量会议上当众承认——“这是我们的错”。并更改了加工工艺,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突破了生产瓶颈,这一役,苏健向世界展示了唐车人的执着与追求。
4 “疯狂”搞创新 5年申报创新成果近50项
说苏健为创新疯狂一点也不为过,短短5年,他就申报创新成果近50项。班组各工序工装覆盖率高达90%,使班组整体工作效率得到提升。苏健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智都献给了无比崇尚的祖国高铁事业。
动车组一单生产中,苏健发现制动模块组装工序由于累积误差导致装车时互相干涉,造成安装时需反复拆解调整,不仅影响生产进度,还极易造成紧固件报废、埋下质量隐患。为保证装车准确性,苏健重新进行工艺优化,改变了定位基准,改模块单独组装为模仿装车在车下对接组装,并对该车型模块工装进行改造,以确保装车的精度要求,实现了制动模块组装工序“模块化操作”,大大提高了工效。
为了优化crh380bl制动管路长度,苏健对各个车型直接去除管路进行统计,在管路组装时逐个核对记录,在数控弯管时多次修改程序,在现车组装时认真检验确认。经过反复实践,他对整列车200根管进行了长度优化,杜绝了不必要的切割、倒角等重复性工作,杜绝了质量隐患及现场污染,使制动管路安装工作更加轻松有效。
前不久,公司生产的新造客车209p转向架安全吊座发生裂纹,公司派出人员赴各路局用户开展普查工作。由于无法实现准确测量,苏健受公司总经理指派,带队主持测量攻关。
为详细了解实际情况,苏健来到转向架新厂实地查看情况。组装完毕的车已停放在停车厂,由于转向架距离砟道很近,要想查看测量基准点必须从转向架一头钻到另一头。当时苏健不顾严寒脱下棉袄,小心翼翼地从车下匍匐前进爬过去,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查看测量工作,获得了在场其他人员的认可和赞许。回来后经过分析最终确定了问题的所在,并及时得到了解决。
在苏健看来,干工作可不是花拳绣腿,遇到问题时要敢于冲锋。劳模就应该这样“接地气”——深入现场、深入员工、深入问题。他一直在告诫自己:劳模也是普通人,也是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才收获了精彩。
苏健的创新成果,一项一项闪烁着智慧之光,照亮了公司动车组制造的前行之路。
5 华丽再转身 “花开满园”比“一枝独秀”更有意义
2012年,苏健金蓝领工作室成立,苏健由“技术操作”转向“技术管理”。“操作,攻克的是生产难题,需要技巧;而管理,攻克的是人的德行,需要思想。一种技术只能影响一批人,一种思想却会影响一代人。‘花开满园’要比‘一枝独秀’更有意义。”为了这个目标,苏健开始了奔跑。
工作室成立后,苏健迅速制定了《苏健金蓝领工作室管理办法》、《总装配一厂人才培养方案》、《苏健金蓝领工作室创新创效管理办法》等十几个制度文件,搭建起工作室管理体系,使其在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状态下运行。
按照《总装配一厂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树》,苏健逐项逐人制定创新指标和导师带徒计划,为每一名员工指定导师,量身定置培养方案,使分厂的人才培养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改进、有效果。
工作室的成立,为总装配一厂的创新攻关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有了这个平台,员工们创新攻关的劲头更加充足。他们在苏健的带领下,进行工艺优化、工装改造,进行新型工具研制,进行质量攻关,破解重大技术问题,攻克生产难关,为动车组制造顺利推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3年10月,苏健金蓝领工作室被授予“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省财政专项资金10万元。这些年,工作室硕果满枝。
2014年,工作室在crh380b、福州地铁、crh3f等项目中,大力开展攻关创新活动,促进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尼日利亚发电车组装过程中,根据要求需使用明火焊接,针对此技术瓶颈,工作室立即进行管路攻关,突击解决生产难题4项,研制工装12件,全车共144处焊点,86个连接部位,经过7小时的水阻试验,无一处泄露。并编制《管路安装标准作业指导书》,协助工艺人员完善工艺文件,编制管路安装立体图及可视化管路配件使用明细,将工艺优化达到批量化生产,将发电车产能再次提升。
专家、金蓝领、高级技师、全国劳模、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种种荣誉纷沓而至,但苏健从未想过“享清福”。他坚持在一线工作。凭着这股劲头,苏健拿到了7个国家专利,但他觉得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我们高铁工人就是要学习创新,技能报国,为中国梦提速!”第14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苏健一语道出第一代高铁工人的心声,道出自己的中国梦!
■文/本报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唐咏梅 吴可超
图/通讯员王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