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宋玉顺:榫卯之间写就艺术人生-亚博电竞手机版
——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宋玉顺二十年匠心逐梦
发布时间: 2017-06-17 15:24:09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人物名片
宋玉顺,男,56岁。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华木作世家、大城古典家具协会会长。自称“老木匠”,以传承复兴京作古典家具为己任。
20多个春秋积淀,岁月打磨,宋玉顺潜心耕耘,雕工精美、简洁大方的红木家具,关节转角全部采用榫卯工艺,光滑平整,间不容发。一整套家具全然不用一颗铁钉,放置百年,依然不散、不腐。
人物速写
面庞黝黑,个头中等,身材健壮,走路时腰板儿挺得很直。初见时,给人不苟言笑的印象。
他说自己有点木讷。但一提起红木制作手艺,他便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出生于木匠世家,10岁就能娴熟摆弄木工家伙什儿,骨子里流淌着木匠基因的他说,“木匠这门手艺,越是琢磨不透的地方,越能吸引我的兴趣。”
■宋玉顺指导徒弟雕刻
1、木匠传承 榫卯手艺的原始积累
五月正午,云淡风轻,坐在茶台之前,宋玉顺目光上挑,似乎又回到几十年前。
“我父亲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木工,当时木匠加工,全靠手工。家里的孩子就是帮手,一起扶着锯木头,递工具,打下手。”那一年,宋玉顺只有10岁。
大城县冯庄村,夕阳西下,放学归来的宋玉顺,轻车熟路地拿起木锯,帮父亲切木头、拉木板。嗤嗤的声响中,锯末纷飞。
收拾完木头,宋玉顺抄起一抱劈柴,塞进灶子,熬猪膘。“这东西味儿大,有些臭,但打家具得用。”
“一年斧子,二年锛,拉锯就是三早晨。”身为木匠之后,木匠手艺的基因一脉相传。摆弄这些斧子、刨子、皮带钻、工字锯等木匠吃饭的家伙什儿,宋玉顺进步神速。
“我们都说新锯老刨子,磨去一公分的刨子最好用。”宋玉顺说,“传统木匠讲究榫卯结构,一榫一卯,皆靠木匠手中的家伙什儿,手工制成。这是最考究手艺的步骤,也是传统家具的精髓所在。”
云卷飘飞的刨花,叮叮当当的锤声,上下崩飞的凿声中,宋玉顺开始了对传统榫卯手艺的初始积累。
很快,宋玉顺面临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1980年,宋玉顺从学校毕业了,但同时也失业了。子承父业还是另谋出路,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街头,宋玉顺有些茫然。
最终,宋玉顺还是拿起了斧子、凿子。原因很简单,却很有说服力——在农村,有门手艺,好娶媳妇。此时,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渐显现,农村人家底日渐丰盈。粮食多了,衣物多了,自然需要做点橱柜。
“当时,农村人流行用水泥砌柜子,半米宽,3米长。上边做一个木头盖子。”宋玉顺说,得意于这门手艺,找宋玉顺做柜子的人络绎不绝。
活儿虽然多了,宋玉顺也没有为了赶场,敷衍了事。木板盖子做好了,他总觉得别扭,“水泥柜子,木头盖儿,觉得不搭调。”宋玉顺说,“为了更美观,我就调了个底漆,给柜身画木纹。漆完底漆得晾一周,才能上第二遍漆。柜边用指甲盖画出榫头的形状。”
这一新鲜的“画柜”法,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宋玉顺也干劲十足。
而就在这个时候,农村娶妻开始流行“38条腿”。“床柜桌椅,都是手工打造,所有家具加起来正好38条腿。”宋玉顺说,“这些家具我都严格按照传统榫卯结构制作,榫卯的边缘要齐,要光滑,配合的火候要把握好。要做到榫卯严丝合缝,单件尺寸必须精确,否则失之毫厘,就会前功尽弃。”
■故宫博物院颁发的牌匾
2、收旧修旧 重构京作红木制作之魂
就在宋玉顺夜以继日为乡党制作家具时,1983年左右,天津文物局在大城外贸局设立收购点,收购瓷器、红木家具等古董。一些广东、香港等地的古董贩子闻风而至。
大城一些敢想敢干的村民,开始“趟乡”收购红木家具。大伙种地一年挣不了几百,卖对椅子就可以挣1000元,头脑灵活的一些村民趋之若鹜。
“趟乡”的人名单中,宋玉顺赫然在列。
“在收购的同时,也在四处搜集红木家具的各类知识:出产年代的鉴别、贵重与否的分辨、家具器型样式的确认等文物素养及历史知识。等完好的旧家具所剩无几时,我们这些庄稼汉也摸透了红木文化精髓。”宋玉顺说。
接下来的收旧修旧,对宋玉顺来说至关重要。这为他日后完美地重现京作红木神韵攒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宋玉顺有本《明清家具研究》,作者叫王世襄,是大城趟乡人奉若瑰宝的红木知识来源。如今已经被翻毛了边。知识就是财富,你想要修旧家具卖钱,得先懂家具器型、榫卯结构工艺。上世纪80年代,这本书只有香港有。当时弄到这本书,花了宋玉顺1000多元。
“红木家具修补关键在于榫卯工艺,这是红木家具的灵魂。最开始敲打半天,连个桌面都卸不下来。”宋玉顺说,“有一次拆一个霸王撑,也看到接头处有个小方块补丁,但当时不知道那是个暗销子,把它起下来,往下一拍,霸王撑就拆开了。结果楞把霸王撑砸断了,也没拆开……”
“当时拆的东西多,拆坏的更多。甚至连拆都不知道怎么拆,怎么会榫卯结构?家具拆坏了,才知道原来如此。下次再拆,就明白了。之后旧家具拆得多了,见得多了,榫卯结构自然就明白了。”宋玉顺回忆说。
1992年,客户拿来一个黄花梨的炕案残件,只剩两个腿板。翻烂一本《明清家具研究》的宋玉顺,一打眼,就看出这是明朝的物件。
仔细研究了腿板的纹理、出产年代,宋玉顺找来一块高度相仿的老料。
“腿板上有暗榫口,一个板上7个,最大的直径3厘米。”宋玉顺说,“这种榫卯结构叫燕尾榫,燕尾相错的方式连接两个鱼头部的想法,这样在竖的方向上连接牢固有力。接好后,从外表看不出榫卯的痕迹,更加美观,工艺难度也更高。”
仔细测量了每一个榫卯的尺寸,宋玉顺拿起凿子、锯子、钢尺,开始制作燕尾榫。“先在横的地方凿一小刀,保证切口平直,然后再向内吃,每次吃的少点才能做出漂亮的榫眼,这也是做活漂亮和不漂亮的差别,细微之处见功力啊!”宋玉顺解释说。
将桌面小心翼翼装好后,宋玉顺又进行了做旧处理,让修复好的炕案看起来更加协调、自然。
宋玉顺修好的这个炕案,在香港某拍卖行击槌成交。买主拿回家后,仔细清理才发现,这是后配的桌面。面对如此精湛的修复手艺,买主极为赞赏。辗转找到宋玉顺,开出月薪8000港币的待遇,邀请宋玉顺去香港帮忙修复红木家具。
在上世纪90年代,宋玉顺平均每年修复上百件红木家具。这些经历,让宋玉顺得以全方位体悟红木历史文化精髓,红木家具的灵魂榫卯结构了然于胸。
■宋玉顺勾画图纸
3、手工制作 再现京作红木家具神韵
旧物件、老家具,修一件少一件。有了红木榫卯制作工艺和红木文化知识的支撑,宋玉顺成立了廊坊宝德风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购料制作,再现京作红木家具神韵。
为了完美重现京作红木家具神韵,宋玉顺经常跑到故宫,实地观看红木家具的器性、做工。“书上的图片毕竟不如实物来的直观,一些细微处的处理,仅看图片也学不到。”宋玉顺说。
在宝德风展厅有把檀木有束腰带拖泥圈椅,这是宋玉顺的得意之作。沉稳典雅的器型,精致的雕花散发着一股贵族的气息。坐上去,四肢舒展。双手正好垂到把手,圈梁完全贴合人体曲线,丝毫不觉得难受。
“这些只能一遍遍修改细节,圈的弧度,靠板的弧度都是纯手工打造,如果坐上去感到不自然,靠板硌腰,证明这款产品还要改进。”宋玉顺解释说。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宋玉顺这把圈椅前后改了三次,历时一年多才最终定型。
宋玉顺介绍说,红木圈椅从选料、下料、烘干、木工制作、刮磨、打磨、上漆,制作工序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制作起来既耗时又费力。其中,仅烘干这一道工序就得三个多月,浸泡一个月、蒸汽烘干40天,回潮40天。
第一次,圈椅制作成型后,宋玉顺把它摆在展厅,让人挑毛病。“既然做,咱就允许别人挑毛病,集思广益吗,人家说得对咱就改。”
“这个扶手的雕花改得次数已经数不清了。”宋玉顺说,“花纹大小、雕法一直在改。”
花纹大小定了,最初一次雕通,宋玉顺感觉不满意。改为上下两层花分开雕,宋玉顺双手合在一起,慢慢移动,十根手指错落重叠,“就类似这种感觉,看上去很透,但也不能让人一眼看透,更有层次感。”宋玉顺解释说。
类似这样近乎苛刻的细节更改,圈椅的圈梁、椅子腿、扶手、靠背处处可见。正是靠着这种执着的“匠人”精神追求,宋玉顺制作的红木家具,不仅畅销国内,还深受港澳台地区和德国、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外国客商的青睐。
说到此处,宋玉顺透露出了一个皇宫椅的小秘密,“皇宫椅出身皇宫,一共有四只,现在都静静地栖身故宫。自从王世襄所著的《明式家具鉴赏》一书问世后,图册中所载的皇宫椅就被民间大量仿制,但都是根据图册提供的数据和自己的理解去仿制。得其形,而失其神。也有一些文化学者试图解开皇宫椅制作的秘密,但终因流传下来的资料太少,而无法破译,成为家具界一大憾事。”
经过多年研究,宋玉顺找出了皇宫椅的制作秘密。“皇宫椅是法效天地之形所制,椅圈为圆,象征天,取意天圆;坐板为方,象征地,取意地方,人端坐在中间,正好构成天地人三才合一之说,人从容于天地之间,尽显主人的内圣外王的非凡气度。”宋玉顺说,“椅圈的月牙状设计对端坐的人形成环抱状,而连帮棍弯曲如双手捧物状,对端坐的人形成拱扶形,暗合‘环抱有情,拱扶有义’。让一把简单的椅子形成了对端坐人的庇佑作用,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自然观。”
2000年,声名在外的宋玉顺接到了故宫博物院的邀请,由之前的看客成为修复黄花梨木椅藏品的专家。此后每年4月份,宋玉顺都会带着自己的徒弟前往故宫,参与红木文物修复工作。
在参与修复的过程中,宋玉顺和故宫内的专家有了深入的交流,对红木家具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特别是红木家具中蕴含的各种文化知识,让宋玉顺为之痴迷。
“人都有审美疲劳,明朝至今已经有五六百年。历史长河奔腾而逝,古代的许多东西都不能被现代人接受。但官帽椅、皇宫椅、太师椅等经典家具器形,却能跨越时空,突破人们的审美疲劳界限,一直为世人所钟爱和追捧。”宋玉顺说,“其原因,就是这些家具中必然蕴藏着一种大美的元素,也就是设计者当初的设计理念。如果我们找出当初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来,用于现代家具设计,一样会成为经典,一样会熠熠生辉,对家具界是莫大的贡献。”
几十年来,宋玉顺一直在寻找这一设计理念。他广泛涉猎各种红木家具知识,几乎查遍了各种古籍,加上多年实践经验,宋玉顺发现了明清家具制作中所遵循的美学原则,也就是明清家具的设计理念。“我打算出一本书,把自己的发现和业内人士进行交流分享,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古人制作家具理念,从而为我们现在设计者所用,从而制作出更多经典家具。”宋玉顺说。
宋玉顺表示,“在古典家具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地方在全国站稳脚跟,就是因为我们严格以明式家具为样本,而不是因为市场而改初衷,区别于消费引导生产,我们是生产引导消费,其他地方的家具也许只能叫红木家具,但是只有我们这个地方才能成为红木古典家具,而且原汁原味,到任何时候都经得起推敲。”
■文/本报记者郭成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