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工田建生:焊花绚烂铸就大国重器-亚博电竞手机版
——记石家庄工务段钢轨焊接工田建生
发布时间: 2017-06-24 15:33:26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田建生和工友出现场往往是凌晨,火车比较少的时段
经常乘坐高铁列车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即便300公里的时速,小桌上放一杯水也不会洒出。相比之下,多年前乘坐火车时始终伴随耳畔的“哐当哐当”声仿佛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这其中的奥秘,除了先进的动车组列车外,还有它车轮下延展千里的无缝钢轨。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一段标准的500米长轨,是由钢厂出厂的100米长的铁轨“无缝”焊接在一起的。田建生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几毫米的轨缝之间,倾注着自己的努力与心血。
人物名片
田建生,石家庄工务段综合机修车间工长。从22岁接父亲的班成为一名铁路工人开始,他拿着道尺,扛着撬棍,在交错纵横的铁轨上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铁路大提速、大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他专注于解决“轨缝”问题,主持研制的“异型钢轨变型机”、焊接重型“a-100型”钢轨等成果,填补了国内焊接重型轨的技术空白……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燕赵技能大奖、铁道部劳模、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等荣誉,完成的十多项科技成果达到行业先进或领先水平,并获得省部级奖励。
人物速写
51岁,在焊工这个行当里早已经过了黄金年龄。岁月染白了他的鬓发,体态也有些发福,但是,站在一群20多岁小伙子们中间,他那笃定的眼神、坚毅的神情和举手投足间透出的一股子果决和沉稳,都让他显得卓尔不群。
他拙朴讷言,不喧哗,不讨巧,几十年心思只在焊轨上。在他眼里,人生之路,不过是轨与轨之间的那个焊缝,正是如此“简朴”的态度,成就了他极致的关注,也成就了他如今的“繁华”。
1、接棒父亲 与铁轨焊接结缘
常年夜班作业,加上电焊弧光的伤害,田建生的眼睛看起来有点肿胀,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练就了一双发现铁轨病害的“火眼金睛”,快速处置轨道病害的高超技艺。谈起这些,田建生笑着说,自己这辈子就是和焊接有缘。
田建生的父亲也是石家庄工务段的老职工。在他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大多数时间在外上班挣钱养家,偶尔休息在家时,也闲不下来,家里有铁锨耙子什么的农具坏了,舍不得换新的,父亲拿起焊枪就能给焊补好。有一次,家里用了多年的木梯子朽得不能再用了,父亲找来了铁管、角铁,一天工夫为家里焊出了一条铁梯子。田建生兴奋极了,在他眼里,能把这些铁家伙焊一块,还这么结实,实在了不得!父亲看田建生这么着迷,就随手教他一些东西。
1988年年底,22岁的田建生接父亲的班,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开始,田建生干的是线路工。师傅告诉他,巡道时,一定要多注意钢轨接头的地方,列车容易压塌,也是容易出现断轨的地方。
田建生趴在钢轨上,细细看着焊接的轨缝,用手抚摸着感受焊接的平顺度。他想,父亲就是干这个的,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干上这个。他是真喜欢焊接这门手艺,但也就是想想,还是踏踏实实跟着师傅巡道去了。
干了一年多线路工,田建生得了平生第一个荣誉:段级先进生产者。踏实、肯干,凡事爱琢磨,是师傅们对田建生的评价。
1991年,铁路开始推行跨区间无缝线路,钢轨焊接工作量加大。田建生被点名借调到了焊接组。虽然不是正式调过来,只算助勤,但是田建生不在乎这些。能再拿起焊枪,他很高兴。让田建生没有意识到的是,他赶上了一个大时代,铁路发展的大时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中国铁路高速运行、重载运输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铺设无缝线路成了铁路发展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无缝线路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轨缝焊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铁路局开始在全局范围内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恰在此时,田建生开始了他的轨道焊接生涯。
到了焊接组,跟着师傅们学了半年多,田建生知道了,焊接轨缝,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难题。
2、技压群芳 奠定“江湖地位”
1997年全国铁路拉开了大提速的序幕,而要实现提速,无缝线路是一个必须要攻克的技术难关。当时的铁道部在1995年就开始了相关业务的培训,田建生作为北京铁路局的代表,参加了在苏州举办的钢轨铝热焊培训班。
铝热焊是比较先进的焊轨工艺,田建生之前根本没接触过,他一头扎了进去,白天向法国教师勒高学习实做,晚上攻读理论知识,从不熟悉焊接工艺到熟悉,从不敢操作到熟练掌握技术要领,田建生很快脱颖而出,每次在学员实操课上他都完成得最好,勒高经常让田建生现场操作示范,并称田建生是他在中国最得意的“弟子”。
这次培训,是田建生焊轨人生中接受的最正规一次技术培训,也是仅有的一次,他说,这直接奠定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取得的成绩,如果追根溯源,都与这次培训有关。
1996年9月14日,铁道部在沈阳局举办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田建生代表北京铁路局参加运输系统焊接工种比赛。
这一天上午8点开始实做比赛,一抽签,田建生第一个出场。3名裁判拿到田建生的档案时,都异样地看着田建生:“是不是弄错了?其他铁路局都是专业焊轨队人员参赛,你只是一个站段普通的钢轨焊接工。”经过解释、核实确认后,田建生才在裁判员怀疑的目光下投入了比赛。
老天好像故意考验田建生,比赛刚进行到一半,突然下起了大雨,比赛只好改到附近的大仓库重新开始。当田建生将笨重的机具设备快速搬到仓库时,已经消耗了很大的体力。
田建生气还没喘匀实,裁判就宣布比赛计时。田建生虽然体力有些透支,但仍然沉着应战,脑海里翻腾着工艺标准,手底下锯轨、断面打磨、上机、对轨、预热、推凸、正火、打磨……一项一项操作,有条不紊,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提前5分钟完成了焊接。
检验焊接质量的方式,就是“焊缝静弯检验”,说白了,就是看焊接的地方能承受多大压力而不裂、不断。140吨的压力是基准,每次以5吨的压力往上累加,150、155、160……吨位压力逐渐增加,焊接接头纹丝不动。215、220吨,焊接接头仍然没断!3名裁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太神奇了,220吨,可是超过了钢轨母材压断的极限压力吨位!
田建生获第一名!被铁道部授予“全路青年技术状元”称号。
如果说此前田建生已经崭露头角,那么此战则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
此后,他再接再厉,在铁路大提速、大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专注于解决“轨缝”问题,相继试验成功了天津大无缝钢管厂焊接重型“a-100型”钢轨,填补了国内焊接重型轨的技术空白;实验“钢轨拉伸器悬空作业法”成功,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提高了线路质量;研制成功“液压钢轨双向弯轨器”,解决了提速道岔尖轨部位,桥梁上因护轨等处所不能反向弯轨的弊病……
3、妙手“接骨” 客专如期开通
2008年,以京津城际的开通运营为标志,中国铁路迅速进入了高铁时代。
石太客专也加快了投入运营的脚步,这是我国第一条山区高速铁路,由中铁建六局、二十二局承建。2008年10月,石家庄工务段提前介入,田建生自然首当其冲,进入了嘈杂的现场,负责铝热焊闪光焊质量验收。
石太客专穿山跨桥,交通十分不便,特别是进入太行山等大型隧道内,中途没有出口,没有照明,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具体地标,水泥沙尘多,轨道车一过,伸手不见五指,要想将焊缝状况一个不漏地检查到位,其难度可想而知。
田建生有时早上6点乘坐工程局轨道车出去,晚上再乘坐轨道车返回,午饭带点干粮在隧道内解决。遇到轨道车有任务,赶不上合适的点儿时,他就骑上自行车,戴着头灯往返工地。
28公里的隧道里坡度大,上坡时自行车蹬不动,下坡时又溜得刹不住闸,经常连人带车子摔得连滚带爬,两个月的工程验收结束后,他的自行车也报废了好几辆。
工作条件艰苦不怕,怕的是轨道接头病害。田建生发现,大部分接头病害是焊接质量不过关造成的,如果按照常规整治方法,把不合格的接头锯掉,然后重新焊接,一处病害还好说,好几百处病害,费用大不说,客专马上就要开通,时间也不容许。田建生又失眠了……如果能研究一台整治接头病害的机器就好了。一个多月日思夜想,分体式-1型钢轨压平机终于诞生了。这种压平机对不合格的轨道接头利用热矫正的方法进行处理,不仅大大节省了病害处理成本,节省处理费用百万元以上,而且保证了石太客专按期开通。
如今,石太客专依然归石家庄工务段管辖,田建生也依然每年要在这条山区高铁走上几个来回。
4、反复试验 焊出天衣无缝
将两根横断面积尺寸不同的钢轨焊接在一起,还要保证焊接后的平直度和受力不受丝毫影响,这是曾经困扰异型钢轨焊接的一个难题。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田建生正在指导两名徒弟操作机器,钢轨浇铸时,接头处最高温度达2100摄氏度,两根钢轨在高温下迅速融为一根。
原理虽然简单,但操作难度很大。时速160公里、200公里、300公里等不同速度的铁路,轨道材质不同,要求焊机的电压、油泵压力等专业参数也不同。每焊接一种新材质钢轨,都要对焊机参数进行反复调节和试验。
“焊接的两根钢轨间平直度工差不能超过0.4毫米,相当于4根头发丝。”田建生说。
2013年,石太线扩能改造,由于正线线路全部更换成了60kg重型钢轨,而部分站专线仍然使用的50kg或43kg钢轨,焊接的钢轨型号不匹配。虽然当时有老式的钢轨变型机,但焊后容易产生轨底角下塌或高低错位,列车通过时会成倍增加冲击荷载,容易形成轨头横向疲劳裂纹,影响行车安全。
经过一次次的实验和改造,田建生带领团队,研制出了新型钢轨变型机。这种机型体积小、压力大、精度高,用预热枪作为加热工具,使用氧气、乙炔气作为燃气,这种方法预热均匀、升温快、易于操作而且不需要水源,很适合现场焊接作业。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机型挤压出来的钢轨几乎和对焊钢轨高度一致,无需加工、省时省力,消除了接头病害,使异型钢轨的焊接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5、心手合一 破解轨道测量顽疾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近30年里,田建生的焊轨技术日渐精湛,但是与他日日相伴的机器设备也实现了更新换代。学艺无止境让田建生紧跟设备工艺更新换代的步伐。
除了用技术医治铁轨的病害,他还发挥奇思妙想,一把手工自制的多功能测尺量出了他在焊轨世界里心手合一的境界。辙岔是工务设备最薄弱的环节,以往焊补辙岔后使用的是普通的直尺测量,但是直尺只能对轨道的一个平面进行测量,而辙岔两侧的翼轨受力点是否均匀无法测量,无法精准检验焊补质量。能不能发明一种专用尺子,能够同步测量道岔所有的几何尺寸呢?田建生利用业余时间一次次画图、制作、打磨、改良,终于研制出了一种能够与道岔截面的几何尺寸完全契合的多功能测量尺,不但能够对辙岔左右翼轨、芯轨进行同步测量,也能够对轮缘槽宽度、芯轨圆弧度及工作边、钢轨顶面的平顺度进行测量,现场使用方便、精度高,大大提高了辙岔的焊补质量,延长了轨道设备的寿命。
2015年6月,北京铁路局工会成立了以田建生领军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致力于铁路工务领域钢轨焊接、焊缝整治、胶接绝缘等技术研发。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完成的十多项科技成果荣获省部级奖励,2016年被评为“全国铁道行业质量信得过班组优秀奖”。
其实,领奖台上的风光、技改成功后的掌声,于田建生来说,就如那耀眼的“焊花”,一闪而已。日常工作中,他依然每天在施工现场,整治铁轨病害,风雨无阻。他说,希望用自己的手艺焊接出更多的无缝长轨,奠定高铁之基,让中国高铁越来越快、越来越稳。
■文/本报记者张莉慧 图/本报记者毕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