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把工作难题当作数学题来解-亚博电竞手机版
——记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变电检修技术员刘伟
发布时间: 2018-03-10 14:48:03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偏远的变电站在极端天气下,工程车辆无法驶入,刘伟(右)经常在工作时徒步搬运工器具
■刘伟在高空中进行施工
人物 名片
刘伟,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变电检修一班技术员。参加工作至今,他始终奋斗在一线,勤奋务实,注重创新,不断钻研新技术,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在供电公司工作期间,他的发明创造获得了河北省电力公司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3年河北省科技质量成果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三等奖等奖项,由于表现突出,他还获得了石家庄市工会“经济技术创新能手”、河北省“第六届能工巧匠”等荣誉称号。
人物 速写
一身淡蓝色工装,言行举止稳重,待人接物和善有礼,36岁的刘伟像个大男孩儿一样,平时不善言辞的他,语塞时,总以内敛的微笑代替。可一聊起电检专业问题时,刘伟却变得神采奕奕、妙语连珠。正因为怀揣着对工作的无限热情,他从点滴的小问题出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解决困难越多的人,往往越善于解决困难,有时候还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困难的机会,刘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口头禅是,“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这句话正是他作为一线技术人员迎难而上、勇攀技术高峰的真实写照。
■刘伟检查架构上用于连接引线的悬垂绝缘子挂点
1 埋头苦干 仓库管理出创新
2004年,刘伟从部队退役后被分配到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工作,在以优异的成绩结束岗前培训后,正式成为了一名变电检修工。多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不甘人后的韧劲,为了摘掉“不是电力科班出身”的帽子,刘伟利用业余时间读完了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全部课程,并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完成了从军人到电力技术员的华丽转身。
2007年12月,刘伟被分配到企业老劳模单东阳的检修一班工作学习。由于他工作细致、认真,除了电力维修的日常学习与任务之外,师傅单东阳还分给他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仓库管理。当刘伟接手这项任务第一次将仓库大门打开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仓库的物品横七竖八地摆在地上、货架上,大大小小的设备零件堆放在一起,偌大的仓库甚至没有落脚之地……面对这样的仓库,刘伟没有抱怨,而是撸起袖子开始认真整理。
初次整理的时候,刘伟按照类别将设备零件放到特定的区域、将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到一起这样的方法整理。一次,班长到仓库找到刘伟说:“帮我拿一个zn-12线圈。”刘伟一下子就蒙圈了,在仓库里转了两圈也没找到,心里琢磨着:“这东西长什么样?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无奈,只得向同事寻求帮助,最终才将线圈送到了班长手里。这件事情让刘伟发现了自己整理仓库的不足之处,于是他又对仓库进行了“精细化”整理与归类。他先将设备进行拍照,仔细研究设备内的每个零件,通过这个过程,刘伟对每个设备所需要的零件有了全面的掌握,为了方便其他人快速地找到零件,他将每个零件也进行拍照,并详细地标明零件型号、作用及其所属的设备,花费了半年时间才让仓库的物品“各就各位”。刘伟这次的创新管理,不仅让仓库的设备零件更加整齐划一,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其他人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设备零件,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整理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虽然枯燥、繁琐,但成效显著,通过不断摸索,刘伟独创的“标准化定置管理”仓库管理方式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就在刘伟的新型仓库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班长又给他出了一道难题:“刘伟,把民生站需要的设备给我拿来!”这时的刘伟已经可以快速地找到任何一个指定的设备零件,但是具体到每个变电站需要哪些设备,可难住了他。“每一个变电站使用的设备及其型号是不同的,有一些设备经常会出现问题。”刘伟心里开始琢磨,鉴于这种情况,他再一次对仓库进行整理,先通过翻看各种设备的说明书,在原有的整合基础上,增加了变电站以及电压等级,使台账更加完善。这项工作看似轻松,实则工作量巨大,当时的变电站大概有26座,每个变电站约500条回路,每条回路有20多个设备,这就意味着刘伟要整合的是诸如:开关闸、避雷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等上万件设备的信息。由于变电站的设备会有更新换代,而不同时间设备也不相同,这就造成了不同变电站不同时间的设备区别很大,可刘伟没有被吓倒,硬是认认真真、加班加点,又耗时半年完成了这项庞大的工程。通过这三次整理,刘伟的新型仓库管理模式基本定型,现在的仓库是一个可以为检修人员随时提供便利服务的地方,不管是新手还是有经验的师傅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同事们开玩笑说:“通过刘伟的用心整理,大家到了仓库再也不用当‘睁眼瞎’了!”
在很多人的眼里,整理仓库可能只是一件没有技术含量的小事,浪费时间不说,也不会有什么显著的成果,但就是这样一项工作,刘伟却把它做到了细致和完美,昔日杂乱无章的仓库荡然无存,如今的仓库干净整洁、井井有条。2007年至2008年,石家庄供电公司推行标准化建设,刘伟管理的“标准化仓库”获得创新成果一等奖。
■刘伟在新站验收时跟徒弟们一起查看汇控柜内各种元器件以及控制开关的位置
2 勤于钻研 创新工作初露锋芒
“这些梯子放在仓库地上可真碍事儿!”一次,同事来仓库找东西险些被梯子绊倒而抱怨了两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工作中,刘伟始终是个有心人,他也发现各种各样的梯子摆放在仓库地上,大家出入仓库取放东西非常碍事,而仓库的立体高度有5.5米,“能不能有效利用上面的空间呢?”刘伟开始动起脑筋来,经过设计,他利用淘汰下来的旧柜子进行改造,自己动手焊接好,“安全工器具存放柜”就这样制造出来了,既能存放梯子也能放悬挂器,不仅节省了空间,看上去又美观整齐。这一小创新得到了师傅和同事们的表扬和肯定,也成为他创新的动力。
“我觉得工作中每遇到问题,就像数学题一样,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它解决了。”刘伟说,例如,他会想为什么一些耗材、设备经常缺失?这些发生缺陷最多、损耗最严重的设备的二次原理是什么?为了找出答案,刘伟只要有时间就踏实研究专业设备,抓紧一切培训机会,努力提升专业技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积累,刘伟的专业知识、工作实践更丰富了,思维也更加活跃起来,脑子里会经常闪现出一些新点子,互感器专用梯的创新发明就是这样出炉的。原来,检修工作中时常会给电流互感器换重达40公斤左右的膨胀器,更换工作是在5-8米的高空完成,刘伟表示,“既要顾及自己的安全,还要随时注意膨胀器不会磕碰到其他设备,以免互相造成损伤,非常难做”,在实践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刘伟和同事开始着手设计互感器专用梯。在原有梯子的基础上,将梯子改造成垂直、固定的,并添加了支架,运用滑轮形成升降梯,利用这个平台,彻底解决了检修人员在对互感器膨胀器故障处理时无法站立工作的难题,不仅更大程度地保障了职工高空作业的安全,也极大地降低了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伤的风险。“用上这个梯子,大家干起活儿来,觉得心里踏实了许多!”刘伟同事感慨地说。
如此实用的一项发明创新,大家都认为,这与刘伟在实际工作中的细心观察和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分不开,由此可见,当创新内化为一种工作习惯时,创新思维自然就会活跃在工作过程中了。
■利用中午吃饭时间,刘伟和同事交流上午的工作情况
3 矢志不渝 创新成果更新迭代
工作多年,刘伟已经习惯性地利用创新来解决问题。以往每次外出对线路进行试验时,刘伟和同事都会带上一车的设备,仪器多、电线多,一旦拿错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要是能将这些设备整合成一个设备就方便了!”在发现问题后,刘伟便开始构思一个新装置,目的是将线箱、实验设备本体、附件等原本单独的箱子组成一个箱子,这样的设计更加方便记录多组数据,也更加符合实际操作。
经过反复实验,2015年3月,一个集复印、打印、检修等五种功能于一体的“开关类设备智能型试验装置”诞生了,使用起来方便了许多。可刘伟却不满足,“一定要给这个庞然大物‘瘦身’。”带着这个想法,他又忙活起来,于是,经过上百次的拆装实验,一款携带简便,体积小,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操作的九合一“开关类设备智能型试验装置”问世了。“试验时只需要将低电压实验数据、回路直组数据、开关特性实验数据记录下来,直接存储在电脑里,后期便可以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与原来相比,这机子简直太棒了!”用上新设备后同事们发出了啧啧赞叹声。
2015年4月,刘伟研发的智能5.0软件又与这项创新装置实现了完美结合,实现了试验数据快速共享,缺陷故障快速分析、快速消除的目标,这也成为电力开关类设备试验仪器和试验方法的一次创新。刘伟颇有心得地说:“利用这个试验装置不仅减少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也使得试验数据更加精确、有效,方便后期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后续工作的开展。”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创新一举获得2016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职工技术创新三等奖。
此外,刘伟还主持研制了“基于吊车预警装置的全方位立体化防护装置”。这个装置通过pda(个人数码助理)进行触摸操作,操作试验结束,自动将测试数据进行比对判断并填表记录在pda内,可实现数据上传班组电脑进行管理。这不仅是对变电检修工作智能化开发的一种尝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进行现场工作时保证检修人员的安全问题。这项发明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使用新型专利证书。
■刘伟认真梳理仓库物品的型号、数量、摆放位置
4 青蓝传承 创新精神历久弥新
刘伟初到供电公司工作时,师傅单东阳的教导方式让他受益匪浅。一次,单东阳师傅让刘伟和另一同事一起拆装一个10千伏的断路器,这个断路器大概有50cm*60cm大小,包括电机、线圈、储能簧;传动杆、分合闸、缓冲器;微动开关、辅助开关、行程开关等200多个元件,可是,他们成功拆卸完后,单东阳让他们重新组装上,这下可让刘伟和同事傻了眼……对此,师傅单东阳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让他们仔细观看自己的组装过程,然后让徒弟们自行练习,这个学习过程虽然比较辛苦和困难,但是刘伟觉得正是这个过程让他的技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如今,刘伟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检修技术员了,也有了自己的徒弟,刘伟对徒弟的教导方式传承了自己师傅的言传身教精神,他对徒弟的要求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有一次,徒弟王天露在负责电流互感器的大修更换作业时,发现吊车车臂需要与带电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而这个距离在地面用肉眼是不好判断的,带电设备较近容易发生安全隐患,近电吊装作业的安全风险较高。徒弟把这个困惑告诉了刘伟,刘伟联想到自己之前装了一个倒车雷达,于是和徒弟一起,在吊车车臂上安装了一个倒车雷达,这样便可以测量距离了。科班出身的徒弟搭档与经验丰富的师傅,各取所长,这样的强强联合,再经过反复的实践,吊装作业智能型监控预警全方位立体化防护装置创新成果诞生了,这个创新成果解决了诸多实践中的问题,它不仅是刘伟师徒合作的成果,更是师徒间始终传承的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仓库物品明细卡片记录着物品的型号、摆放位置及现存数量
刘伟在与师傅单东阳学习之时,除掌握了许多专业的知识技能之外,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新精神,与检修一班的其他同事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如今,刘伟已经成为了年轻的“老师傅”,他依然注重创新成果的研发,并希望与徒弟一起扛起“创新大旗”。刘伟认为,从徒弟身上能够感受到新入职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以及他们对新生事物强大的接受能力,“在互联网技术与虚拟技术等广泛运用的今天,师傅与徒弟在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中,其实是一个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而不再是单方面的传授与被动学习的模式。”刘伟由衷地说。
14年来,刘伟一直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不畏艰辛,不惧劳苦,如今的他有众多荣誉和奖项加身,有太多鲜花和掌声相伴,可在创新之路上刘伟的脚步没有停歇,依然执著奔跑、奋勇直前。
■文/本报记者杨艳 实习生苏晓杰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