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文:毫厘之间天地宽-亚博电竞手机版
——记河北大工匠、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电科54所工艺师孙东文
发布时间: 2019-01-19 14:14:34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技艺非凡 匠心筑梦——2018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大特写
■孙东文检测天线安装精度 本报记者郑荣玺摄
人物名片
孙东文,1964年生,中国电科54所天伺部工艺与制造室工艺师。他是54所高技能带头人,在号称“中国天眼”的贵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国际大科学工程ska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样机生产,以及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索马里护航船载雷达、国庆阅兵通信车方队等多个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制造中,先后攻克了加工制造中的诸多关键工艺技术。先后被授予河北省军工大工匠、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大工匠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入选感言
忠于事业、精于手艺,是我从师傅身上获得的薪火传承;攻坚克难、一往无前,是我35年天线加工的生动实践;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我一生的光荣使命。
大工匠速写
“这就是射电望远镜天线的核心部件馈源。”在中国电科54所西区天伺部工艺与制造室天线加工车间,孙东文指着一个长1.5米、由5节圆锥状金属筒接在一起的零件说,“馈源的内壁上要开出一圈圈宽度和深度不同的波纹槽,非常精密,对加工技术的要求特别高。”
作为54所天线生产领域的高技能带头人,孙东文认为经验、专注和责任心是成为工匠的关键。“有些厂家的设备比我们先进,但加工出的零件却达不到我们的精度水平,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大于设备的因素,高技能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制心一处、全神贯注,直面挑战、攻坚克难,他在毫厘之间开拓出一片宽广天地;一路走来,他攻克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技术难关,收获了一系列沉甸甸的成果,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足迹。
■孙东文查看天线安装精度
1
别出心裁 思路一转天地宽
1983年,技校毕业的孙东文进入54所,从事车工工作,这一干就是35年。
“我的师傅叫桑金合,是当年54所馈源加工的大拿。师傅对我们要求很严,对自己要求更严。我跟着师傅学了不少东西。”孙东文说,很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位好师傅,正是在这样的严师教导下,他得到了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双重传承。“师傅对我们非常好,星期天经常招呼我们一帮小年轻到家里吃饭,平时工作生活上有困难只要说一声,师傅都帮我们解决。现在师傅退休20多年了,每年过年我都去师傅家看看。”
孙东文介绍,馈源加工要在金属锥筒内壁上切槽,误差要求在几个丝(1丝为0.01毫米)范围内,是很精细的活儿,对操作者的要求也非常高。“得找细心的,能安下心来把活干好。”
勤学苦练,善于钻研,让孙东文的技术和攻关能力与日俱增,经过扎根基层30多年持续精进,他已经成为54所天线生产制造领域的高级技能带头人。
雷达天线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装备。汇流环是雷达设备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使雷达旋转部分与固定部分之间形成电能和信号连续的连接,对天线性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0年,我们给气象雷达加工汇流环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孙东文介绍,以前汇流环的加工,只需简单用砂纸抛光一下即可,而这次气象雷达的汇流环要求表面光洁度非常高,达到镜面。
于是,孙东文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用钢珠去压,但控制不好尺寸;用硬物去挤,也做不成。突破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经过广泛调研,反复琢磨,认真思考,有一天孙东文灵光一现:用轴承滚压!
说干就干,孙东文带领团队经过刻苦攻关,从下料、粗加工、精加工,到压光、热处理,设计了一整套工装,包括一个专门的压光模。“加工出来的汇流环,往那儿一摞,真能当镜子照!”
“后来我们把这个方法用在多种雷达的汇流环加工上,立了不少功,直到现在还在用,真是小改革解决大问题啊!”孙东文感慨地说。
■孙东文操作数控机床加工零件
2
迎难而上 硬着头皮开先例
2012年落成的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矗立在松江佘山脚下,高70米、重2700吨,当时居亚洲最大、世界第四。
从2009年起,54所开始了65米天线的研制和安装工作。“作为亚洲最大天线,而且能够360度及俯仰转动,其性能要求非常高。我们是第一次干,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一切都是自己摸索,其艰难可想而知。”孙东文说。
65米天线由1008块面板组成,每块面板背面都有十几根筋条,每根筋条必须和其粘结面板的弧度一致。其单块面板必须达到0.1毫米的面型精度,其中,天线筋条校型精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筋条都经过淬火,硬度和强度非常高,三四个人一天只能完成两三根校型,还累半死,时间也耗不起啊!”孙东文介绍。
当时工厂有一台空压机,孙东文就捉摸怎么把它利用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试制,他做了一套校型工装。由于65米天线面板设计了14圈,每一圈面板的形状和曲率都不同,孙东文设计的工装可以调节曲率。用上这套工装,效率提高明显,“只需两人,一天干二三百根不成问题!”
解决了筋条校型问题,一个更大的难题又摆在面前。
“65米天线的馈源特别大,最大的直径达到2米,而且是多馈源,共有8组。当时馈源的加工是外包给了一家机械厂。”孙东文说,该馈源的位置公差精度要求为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分之一。那家机械厂下完料以后发现,自己加工精度达不到要求,不干了!“我们此后也找了很多厂家,但四处碰壁,很长时间也找不到能完成的。”
随着65米天线的竣工日期越来越近,馈源的加工终成心腹大患。“因为我们是65米天线的总承包商,别人可以退,我们不能退!所以最后只能自己加工馈源。”孙东文说,“其实,我们也不想自己干,个头这么大、要求这么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从来没干过,心里也没底。但是,退无可退,只能硬着头皮上!”
2011年5月,孙东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展开馈源加工的技术攻关。由于车床的精度达不到馈源的精度要求,孙东文他们就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改变了以往的加工工艺。“原先的工艺,馈源在机床上往前走一段加工以后,还需要往后退一段进行后续加工,才能切好波纹槽。但是,由于车床往回走的距离存在误差,所以加工精度就达不到要求了。为此,我们让馈源一直往前走,不再回走。”
针对这一变革,孙东文专门设计了一把车刀。“刚参加工作时,师傅就告诉我们,车工是‘三分手艺七分刀’!刀具是很重要的。”孙东文说,这把刀被称为“两尖五刃刀”,可以在不回走的情况下车出完整的波纹槽,这样顶着精度一直往前走,完美实现了设计精度要求。
经过两个多月没日没夜的鏖战,孙东文在团队成员雷国生、苏玉龙的配合下,完成了65米超大馈源的加工任务。
■孙东文在数控机床上查看天线副面加工情况
3
点滴摸索 下笨功夫创奇迹
孙东文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人,但是,他却说所谓奇迹的创生,往往都是逼出来的。
“有些任务到你这儿了,你不能退缩!接到任务以后,我们想的是必须努力把它完成,至于有什么困难,那就想尽办法克服。还没干呢就放弃,那不是我们的性格!”孙东文认真地说。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德令哈观测站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国家重点工程、我国最大的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就坐落于此。该天线由主反射面、副反射面、馈源网络和各种驱动装置组成。其中副反射面起着将主反射面信号聚焦反射给馈源的关键作用,其精度至关重要。
“该副反射面是用碳纤维制作而成,为保证副反射面的精度,需要制作一个铸铁模具用来糊制碳纤维幅面。”孙东文介绍,该模具直径1.5米,曲线面型精度要求在0.02毫米以内,“而基于我们的加工设备,以往如此大的模具精度都在0.2毫米左右。这意味着在不改变设备的情况下需要将精度提高10倍。难度之大,难以想象。”
■孙东文在办公室内研究图纸
孙东文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分析影响精度的各种因素,提出方案,排除能想出的各种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实际操作,一点一滴地摸索。车床每走一刀,我们就用精度测量仪现场测量,和标准曲线对比,不行接着调。就这样一刀一刀去调整,一点一点去修改,最终摸索出来的!”
就这样,刀具、进刀方式、参数、程序都改变了,他们探索一种全新的加工方法,圆满解决了障碍,模具精度达到0.016毫米,提升10余倍,创造了奇迹。
随着天线工作频段越来越高,天线蒙皮拼接缝技术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现有加工技术已满足不了天线产品的技术要求。“我们一直以来沿用的是开缝机切割面板,噪音大、劳动强度大,还不安全。”
■孙东文和工友交流等离子切割天线面板的精度情况
经过大量调研,孙东文采用了等离子切割的方法,并设计了专用的切割工装,实现了曲面天线蒙皮的切割。该方法不受曲率限制,精度高、效率高、成本低廉、加工稳定,降低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减少了安全隐患,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孙东文跟工人交流天线面板校型精度情况
“干了这么多年,都是在平凡的岗位,做日常的工作,也没什么特别的。但是,看到自己的那些成果,也挺满足的。国家的强大,是靠咱们老百姓一点一点的贡献积累起来的,说起来咱也为国家的强大贡献了一份力量吧,而且还是真真切切能看得见的,所以,也有着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孙东文由衷地说。
吾生也有涯,而技也无涯。在35年的工作中,孙东文以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不断追求天线加工制造技术进步,成为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和楷模,为工匠精神写下了最好的注解。
■文/本报记者王立鹏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