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把脉供热管网的“心脏医生”-亚博电竞手机版
——记承德热力集团供热公司热工室主任李光
发布时间: 2019-07-27 16:02:08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人物名片
李光,承德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热公司热工室主任。先后获得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技术能手等13项国家、省、市级荣誉。在一线工作中,他进行了大量设备改造、技术升级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类合理化建议232项、实施190项,内容涉及生产的各个方面。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省级“李光热工仪表技术创新工作室”自2011年创建以来,实施新技术应用及技术改造10余项、创新成果10余项,其中“管井通风机”“锁阀器”和“地下温度探针”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工匠速写
看上去有点“憨”的李光,话不多,走起路来却虎虎带风,目光如炬。从18岁技校毕业就来到承德热力集团,26年过去了,从热电厂到供热公司,这位不像“技术男”的汉子,却在热力集团“鼓捣”出了一片天地。26年来经他手改造的设备他已记不清有多少,解决的技术难题更是不计其数。
如今的他成为了集团仪表自控方面的“行家里手”。他带领的团队负责全承德市区239座无人值守换热站、泵站热工仪表自控系统的维护、检修。他像“心脏医生”一样守护着这些供热设备,确保着它们的正常运行。
■李光和同事在换热站进行夏季维修
1、专利发明 发端于仁爱的匠心
李光的办公室在集团公司西区办公楼里是最“豪华”的。面积有56平方米左右,“装修”费用达到了30多万元。不过走进这间“豪装”的房间,你看不到气派的办公桌椅,屋里摆放的都是材料和设备,李光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这是一套培训试验设备,价值十万元呢;这两个箱子是测流量用的携式超声波流量计,也十来万呢。”
在房间的一面墙上有一根根管子连接起来的一套设备,李光说,这是热力系统仿真台,“这套设备能像真正的供热系统一样工作。”李光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讲解着供热系统的工作原理。从热源、换热站、供热管网到暖气片,整个热力系统都被微缩到眼前。而这中间每个零件的安装,每条管路的连接,仪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都是李光亲自动手完成的。
房间外挂的牌子上写着河北省“李光热工仪表技术创新工作室”。
除了去现场,李光几乎都钻在这间房子里研究技术,破解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这间工作室见证了他投入工作的激情,也凝聚了他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便携式管井通风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成果。
“你可别小瞧了这个蓝色的小家伙,他可是经过无数次‘瘦身’才有了现在的身材。”一说起他的工作和发明,李光就打开了话匣子。
2010年,公司一次安全会议通报了一个云南某地的事故案例,在一个地下井室3米深的农村水窖内有2人工作,发生窒息,后有3人下去施救,最终造成3人死亡2人重伤的事故。这个事故深深刺痛了李光的心,联想到工作中使用的通风机,不仅笨重还需要外接电源,操作十分不便。“为什么就没有一种体积小,又轻巧,便于携带的通风机呢?”考虑公司遍布在市区大量的井室都有这个需要,李光就有了发明一款方便小巧的通风设备的念头。
此后的三年间,李光进行大量的试验,目的就是要通风器便携、保证风量和工作时间,为了保证管体的阻燃、耐用,李光试用了多种材料和器件,光在网上就购买了十几种材料一一进行试验,每一次试验出炉,就拿到现场去应用,再发现问题,再改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光和他的团队不懈的试验和改进,最终研发成功了这一款便携式管井通风机:长比a4纸还要小一些,宽只有十公分左右,拉开箱子里的风管可以有数米长,不用再接外部电源,这个小蓝箱子可以连续工作8小时没问题。“最重要的是体重轻了十倍,现在只有4-5斤,你看我一个小手指就能把它拎起来了。”李光笑着为记者演示。2017年这项发明被正式授予《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如今,全部是李光手工自制的152套“便携式管井通风机”,广泛应用到承德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各生产单位检修工作中,产品受到了一致好评,大家称这是“救命的产品”。
而永不停步的李光每次碰到使用者,还会耐心地问一句:“机器用着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李光说,他的愿望是希望这个设备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李光发明的便携式管井通风机,开机五分钟后就能有效保障人员下井安全
2、崭露头角 技改中找到工作乐趣
创造的源泉是爱好。把爱好变成工作,则工作就成了最好的享受。很幸运,李光做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
1993年,从保定电校毕业后,一门心思想到基层干技术工作的李光总算遂了心愿。他来到了承德热力集团公司热电厂,从最基层的运行人员做起。
李光学的是热力动能专业,进厂时在承德市热电厂热能动力二车间负责汽轮机运行,但他从一入厂就表现出了对电子技术浓厚的兴趣,他在工作之余不断“充电”,机械、电焊、电气、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各专业的书籍,他都涉猎。尤其是电子类的,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他还经常在工作中进行大胆尝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
李光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技术改造在2年后。
1995年时,运行人员要定期巡检离厂房较远的循环水池水位,很不方便。买一个成品的远传水位计要5000多元。李光看在眼里,就想自己试着做一套。
当时的车间主任对这个喜欢鼓捣电子设备的小伙子给予了充分的信任。李光就用白泡沫板、废喇叭里的磁铁、pvc白塑管等这些最简单的原材料,用最基本的欧姆定律应用电路形式做出了一个最简单干簧管式液位计。试验完成后,完全达到使用要求,运行人员实时就能看到水位。而这套整体制作成本才80余元。
潘多拉的魔盒自此打开。李光开启了职业生涯的另一种模式。他对很多地方都进行大胆的尝试:
在解决汽轮机油系统进水问题上,他仅花100元在高低压轴封处安装两台仪表柜用排风机,通过形成“风帘”效应,挡住了水蒸气进入油系统,效果非常好。后来他将此方法发布到网上,才发现方法虽简单却是全国首创。
2008年,热力集团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对市区所属热电厂进行了关停拆除。人员分流后,维持最后运行的人员数量十分紧张,经常24小时不休息。参与运行的李光就自己钻研并带领团队成员在一周的时间内,把厂区汽水换热站和低真空供热站,由有人值守站改为无人值守站,直接节省了16名运行人员。
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改造,李光在热电厂工作期间共实施了128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130余万元。
伴随着辛勤的汗水,伴随着青春的岁月,伴随着一路的摸索,年轻的李光也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供热系统的“行家里手”。
2009年,李光从热电厂进入到供热公司热工室工作。
■李光花1000多元采购零部件组装了一台管道内窥仪,解决管道梗阻的探查问题
3、勇士亮剑 面对危机挺身而出
在李光的年历中,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只有“供暖季”和“非供暖季”的区别。每一个供暖季他都忙碌在一线,就像哨兵坚守在整个供热管网运转的第一线,他更是“主任医师”,时刻关注着239座换热站是否正常运转,为他们把脉,为他们诊断……
2018年的供暖季来临之前,供热公司提前进入试运行阶段。
然而没想到的是,西区泵站一共四台进口高压变频器有三台发生异常保护,不能正常运行。西区高压变频器是集团公司生产运行系统中高精尖设备,核心技术源自国外,负责市区二级网水循环调控工作,它犹如管网的“心脏”一般,对市区安全稳定供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设备运行了十多年,日常呵护有加,定期维护,没有出现过问题,与厂家售后进行远程“会诊”后,分析是功率单元内部器件老化损坏造成故障。而这个器件在国内并无销售,需要从德国厂家发货。时间最快也要45天。
这时距正式供暖只有5天了。这个泵站如果不能按时供热,将会影响辖区11万余户居民的按时供热。
公司上下很是着急。怎么办?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李光。“你有把握修复吗?”
看着大家急切的目光,李光感到了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诺诺不前。仔细研究检查后,李光只说了一句话:“我尽力而为。”
李光通过购买替换器件,大胆改造了器件安装方法,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成功修复了12个故障功率单元。当机器正常运转的那一刻,李光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说起当时的情景,李光说:“要说没压力那是假的,毕竟在国内还没有听说谁这么替换修过,如果我的办法不对,那不仅损坏这些价值千余万元的机器,按时供暖也就真成了问题。”
敢于亮剑,除了有敢于担当的胆识,更依赖自己高超的技术。如今在承德热力集团,李光是响当当的热工技术大拿,供暖设备只要出现故障,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且能迅速判断出故障点。不仅是承德市区,在承德各县区、北京、沧州、衡水等地都曾出现过李光的身影。
那是一年冬天的深夜,李光刚刚回到家里睡下,就被一阵紧急的电话铃声吵醒了。“小李,我们厂的鼓、引风机又罢工了,机器厂家和我们的技术人员都解决不了,你能不能过来看看?”李光二话没说,挂了电话就连夜赶到了现场。听完现场介绍,李光又翻了翻说明书,很快他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很简单,哪儿都没坏,就是因为一些参数设置不当,鼓、引风机变频器就会产生保护,造成停机。”把4台变频器重新设置参数后,锅炉又能正常工作了。
■李光在热力系统仿真台前传授供热系统检修要点
4、传艺带徒 做一束光愿照亮每一位前行的人
2011年以李光的名字命名的河北省“热工仪表技术创新工作室”成立,2018年“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其中“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重量级荣誉,是全省热力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舞台大了,李光施展的空间更广阔了。在每一个非供暖季,他都会在工作室里和他的团队一起搞研究。在他看来,工作室虽然以他的名字命名,但实际上它更应该属于每一位员工。他更愿意让团队整体技术水平提升。
在这间屋子里,经常可以看到几个人对着热力系统仿真台“指手画脚”,也能看到大家因为一个技术难点争得面红耳赤。而李光总会在他们中间做引导,做解答。在他的带领下,如今团队成员中,每人手中都有几项大大小小的技术改造。
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李光不仅带头搞技术改造,每年还要带十个徒弟,这些徒弟来自不同专业,几乎覆盖了供热运行的主要部门。为了带徒弟,李光自己编制培训教案、自己出培训试题……他还针对不同层面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基础,进行多领域、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现场教学培训。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学技术、善钻研的职工队伍正在成长起来。
“我们目前正在研究制作一个可以行走在地下管道里的‘智能管道内窥镜’,就是通过一套万向轮的推动,带动摄像头在管网里的巡查。”李光说,目前已进行了两次实地测试,还在改进当中。“如果能成功,那么以后我们检查地下管网就不用再挖开管道了,这对于我们公司那得省多少人力物力啊!”
在承德热力集团,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李哥”,他乐于助人,和蔼可亲。他义务为大家修理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甚至自己掏钱买材料、零件,他说,“那都是太平常的事了”;他加入“爱心联盟组织”,多次参加扶危助困的社会公益活动,照顾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捐助农民工子女和贫困家庭儿童上学,几年如一日地进行“日行一善”捐助活动,他说,“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儿”。在他的影响下,公司做公益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他带头参加无偿献血,8次共无偿献血1600毫升……
李光,他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先熠熠生辉,后照亮他人。
■文/本报记者李蕙芸 哈欣
图/本报记者毕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