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芳:在传承与创新中雕刻经典-亚博电竞手机版
——记省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许晓芳
发布时间: 2019-12-14 11:14:06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人物名片
许晓芳,女,1969年5月生于廊坊市永清县。她17岁时拜“北工先驱雕刻大师”杨恩歧为师,后又师从缑文林学习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从事传统手工艺品制作34年。她设计创作的脱胎漆器,传承明清宫廷艺术又与时俱进,集“布胎成型”“金漆填描”“玳瑁带动、宝石镶嵌”3种绝活儿于一身,使脱胎漆器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集众美于一体。因为技艺出众,她先后荣获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河北省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工匠速写
初见许晓芳,知性温婉,沉静灵秀。
儒雅随和的不像传统手艺人,反而更有教书匠人的感觉。
闲聊半日,骨子中的韧劲,匠人的坚守逐渐展现出来。
她自幼酷爱雕刻绘画,这一初心,数十年未改,曾因无缘入门黯然神伤。
机缘巧合之下,进入这一行当后,这个高个子文静女生给同事留下不发一言,只有手中刻刀一直沙沙作响的印象,甚至得了个“铁手”称号。
没有匠心,难出妙品。直到现在,虽年近半百,依旧勤练美术基本功。手中刻刀在时光和心力打磨下,愈发精准入神。
■许晓芳展示雕刻技术
1、铸匠心 芳华少女终圆心中雕刻梦
1969年5月,廊坊市永清县别古庄镇农户许家,迎来第6个孩子,取名晓芳。当年,务农父母要抚养6个孩子,压力可想而知。
而在两年后的1971年,永清核雕公认开山宗师杨恩歧与杨鼎铭、段维申三人,受永清县后刘武营村第一生产队委托,谋求工艺美术类副业生产,以此响应国家“以副养农”号召。在众人努力下,几经摸索尝试,选定核雕生产。杨恩歧在没有任何技术指导下,凭借半粒废核雕为样品,刻出永清核雕第一粒作品,1976年前后组建了后刘武营雕刻厂。此时年幼的许晓芳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即将发生变化。
1980年,11岁的许晓芳到后刘武营村姑姑家走亲。正好赶上表姐在家雕刻,“当时表姐在雕‘四人芭蕉’,我一下就被美丽的花纹吸引了,觉得雕刻很有趣。”许晓芳回忆:“那时,表姐所在村是‘雕刻村’。家家户户以此为业。虽然我很想学,但厂子不招外村人。”
梦想无缘实现,生活还得继续。初中毕业后,考虑到家里情况,许晓芳到葛渔城镇一裘皮大衣厂打工,补贴家用。只是11岁那年,埋在脑海中雕刻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许晓芳一直关注后刘武营雕刻厂动向。
不久后的一则消息让曾因为无缘学艺、黯然神伤的许晓芳欢呼雀跃,“1986年5月,后刘武营雕刻厂新厂招工,听到信息后,我赶紧报名了。”这一年许晓芳17岁,终于如愿以偿。
2个月之后,在新人集体考试中,许晓芳表现出色,获得第五名,进了样品组。全厂120人这个小组只选8个人。许晓芳雕刻的工艺品立体感好,人物形象圆润,细节到位,刀法干净利落。在都使用手工刀的年代,刀法稳准狠,全靠手上力度和精细度,因此,同事都喊她“铁手”。
参加工作后,许晓芳正式拜杨恩歧为师,学习雕刻技艺。“为帮助父母减轻家庭负担,我总是第一个完成厂里分配的任务。后来,师傅专挑难度最大的图案给我,但我照样第一个完成。厂长说我1人能顶7个人。”许晓芳笑着回忆。
当年厂子计件发工资,一般人每月平均挣八九十块钱。有一个月,许晓芳拿到800多块钱。同样的工具,收入差了快10倍,大伙都无法理解。许晓芳爱人司亚新也一样,“我们俩同年参加工作,当时她不爱说话,就是手上刻刀一直没停过。”司亚新回忆道。
“那会儿,原材料得先用砂轮打磨。厂里只有两台砂轮。我每天都会提前到,把所有原材料打磨完。别人来了排队时,我已经做下一步工序了。”许晓芳说,“每天早晨我在家雕一个小时才上班,中午别人都休息了,我趴在桌上眯几分钟起来接着雕……”
许晓芳的介绍,解开了当年困扰丈夫、工友的疑惑。但这样做也有后遗症——因为用眼过度,许晓芳看东西重影,手指上刀疤密布。
■许晓芳与职工交流作品样式
2、练匠艺 晓古鉴今赋予传统手艺新灵魂
1989年,成家后的许晓芳为照顾家庭,开始领活儿在家干。此时雕刻厂效益每况愈下,最终解散。很多工人回家待业,也有部分人创建自己的雕刻作坊。
“当时有了私人雕刻作坊,很多人想请我过去。但订单太多,手工雕刻完全供不上。”许晓芳说,“剃刀、平刀、斜刀手工三把刀,能做的花样、纹样、形态有限,我想创造的镂空雕法只有电动工具可以实现。”
为此,1991年,许晓芳跑到北京买工具。“那会儿不像现在信息发达,只能一边打听一边找。心里也没底,到底能不能找到。”
在北京踅摸了两天一夜,终于找到了。可是砍了半天价,对方最低1700才卖。“我当时一月也就挣300块钱,一下半年收入全砸进去了。”许晓芳回忆,“为提高效率,丰富雕刻技法。我一咬牙,把工具买回来了。”
更新了设备,创造了更多雕刻手法后,1993年许晓芳夫妻二人在家开了个小作坊。招工人、带徒弟,准备扩大生产,一展胸中丘壑。
“招来工人咱就得负责,人家跟你学手艺,你就得让人挣钱养家。那时,我们为找销路,不停往北京、天津跑。”许晓芳爱人司亚新说。
作为刚“下海”的新人,想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站稳脚跟不容易。“只有客户认可,我们才能生存。可当年信息闭塞,产品去哪卖,卖给谁,怎么卖,都是问题。”许晓芳说,“我们也想过代销点,去酒店、外贸大厦,想着把我们产品摆进柜台。可回回都被拒绝。”回忆起这段往事,许晓芳摇了摇头。
屡次登门屡次吃“闭门羹”,反而激起许晓芳的韧劲。许晓芳夫妻二人轮换着去天津沈阳道、北京潘家园赶“鬼市”,用一双脚找“市场”。头天住宾馆,第二天凌晨两三点就去占地摆摊。
夏天还好,一到冬天,北风呼啸,冻得透心凉,“潘家园鬼市凌晨四点开,黑漆漆而又摩肩擦踵,取暖基本靠抖。”许晓芳说,“有时好不容易有客户来了,手冻得都张不开……”
四五年后,市场渐渐打开,许晓芳拥有了固定客户和摊位,也有了信心。“从一方小小摊位开始,我们创新的工艺品逐渐得到市场认可。通过上海、广州、福建等全国各地客户,收集了多样市场需求。从材质只有桃核,发展到石头、木头、角等等,并且不断在生产工艺、材质、手法上进行创新。”
为增加产品种类,许晓芳想学习一门新手艺——脱胎漆器髹饰。脱胎漆器古称夹纻,与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一件脱胎漆器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艺复杂,制作和窨干等十分费时,往往数月才能出一件产品。郭沫若曾称赞脱胎漆器为“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早在雕刻厂工作时,我就开始学习漆器。2001年我跟缑文林老师系统学习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许晓芳说,“传统手艺的价值珍贵,我们不仅要模仿和复制,更要赋予传统手艺新的灵魂,让现代人能够认识、接触、欣赏到传统手艺之美,从而能够长久健康地传承下去。”
■许晓芳与设计师一同研究作品花纹
3、传匠魂 探索技艺传承创新新思路
在许晓芳工作室内,半米多高的花瓶《脱胎金漆镶嵌千秋瓶》是她的心头挚爱。这个倾注了许晓芳夫妻二人8个月心血的作品,集“布胎成型”“金漆填描”“玳瑁镶嵌”3种绝活儿于一身,令人过目不忘。
看似颇具分量的花瓶,单手就能轻松提起。瓶身上有12个镂空洞,洞内镶嵌着玳瑁。玳瑁上雕刻的蝴蝶都可自由活动而不脱落。“这代表着一年12个月,蝴蝶身上的装饰物,红珊瑚、猛犸象牙、绿松石、蜜蜡,寓意春绿、夏红、秋黄、冬白。”如果不是许晓芳的提示,很难发现这个花瓶身上还有如此多的讲究。
“2006年,我提出将脱胎漆器和玳瑁雕刻融合在一起的创新设想,为此我们俩没少吵架。”许晓芳说,“丈夫总认为我这个想法有点‘不伦不类’。不过,最后他还是没有拗过我。”
“创新必须熟练掌握传统技艺才能进行。”许晓芳说,首先是设计造型要结构科学,主题突出,布局合理。
然后是制作布胎,用专门调制血胶,把纯棉布层层粘在一起,窨干成为胎型,然后髹饰漆胎。“血胶调成细灰,均匀地刮在布胎表面找平。”许晓芳说,“窨干后再经道道打磨,起到平整、加固、托漆作用。然后,还要涂7遍天然大漆,每一遍必须窨干。对于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求极高,稍有不慎漆面不是出现褶皱就是出现漆层不干。”
许晓芳介绍,7遍大漆上好后才能进行描金或者雕填。“描金就是根据图案把金箔纸描在上面;雕填就是用笔刀在器物上根据图案刻出细槽,然后把另一种颜色的天然漆填在里边。最后,用各种天然材料进行镶嵌。同时采用搜、磨、堆、铲、镂、雕等技法制成人物、花鸟、山石、楼台等浮雕,镶嵌漆胎之上。”
而在众多镶嵌材料中,玳瑁最为珍贵。“玳瑁有黑色、深红色、酒红色、黄色等颜色。玳瑁厚度越大,做出作品层次感越强。先将原料表面磨平,再将器型图纸贴到材料表面裁切,然后加热材质固定成型,最后将成型材质拼接完成制型。”许晓芳说,“玳瑁雕刻技法中,镂空雕最具特色。在器型上绘制图案,宽刀雕出轮廓。达到一定的深度后,再用小刀精细雕刻。整体图案做完后用砂纸打磨,刻画细节、水磨、抛光。最后用针刀把雕好的小动物或人物与其他图案分离。其中包括玳瑁和漆具贴合度很关键,两种材质既要严丝合缝,又要弧度一致。镂空雕刻玳瑁时,要掌握好力度,稍不留神,整个作品就废了。”
■许晓芳为作品上漆
经过8个月精雕细琢,《脱胎金漆镶嵌千秋瓶》2014年11月荣获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精品奖;2016年8月获第六届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金奖;2016年12月获第九届“廊坊文艺繁荣奖”作品特等奖;2015年12月获第十二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这是我国文艺界最高奖项。
34年匠心逐梦,许晓芳对这门古老手艺感慨颇多,“目前玳瑁已经被列入濒危保护动物。近年来,我寻找到了玳瑁替代品,主要从事仿玳瑁雕刻。但我们会保留这种技艺,不让它被历史带走。脱胎漆器制作难度大、耗时长、收益低,对制作者技术水平和耐心要求及自然条件要求极高;加上现代‘短平快’快餐文化影响,很少有年轻人能塌下心来学习脱胎漆器的制作,造成北派脱胎漆器的制作在北京地区面临失传。”许晓芳说,“过去师带徒,师父只教技艺,不教别的。2014年我们成立了廊坊市珍艺工艺品美术有限公司,就是要改变传统师承模式,不光教手艺,还要培养他们学习美术、懂得设计、增强文化修养,让孩子们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才会出现大师和艺术家。”
■文/本报记者郭成 通讯员阮宇虹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