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峰:守护光明的“安全卫士”-亚博电竞手机版
——记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工李宏峰
发布时间: 2020-04-18 14:41:20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人物名片
李宏峰,男,1982年12月生,中共党员,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现为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工,并兼任河北省电力公司应急基干分队队员和国家电网兼职培训师;先后获得“河北省电力公司优秀专家人才”“河北省电力公司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省会十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李宏峰是一名“80后”大学生,却挑选了在电缆隧道里摸爬滚打。作为输电电缆运检技术人员,他是石家庄地区地下1300公里输电电缆的“主任医师”,当电缆患上“疑难杂症”时,他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工作14年,他跑遍了省会的大街小巷,对300多回输电电缆了然于胸。如果用地球来做参照的话,他的巡视里程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圈。他扎根地下,坚持“在最狭窄的电缆通道,实现最广阔的梦想”。
■李宏峰研制的竖井防坠装置已经在系统内投入使用
1
“火眼金睛”
一滴油挖出重大隐患
同事们说李宏峰的眼睛格外亮,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总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2012年在巡视220千伏兆通站电缆工作时,gis终端上的“一滴油”没有逃过李宏峰的“火眼金睛”,他发现了一起电缆gis终端重大安全隐患。
220千伏兆通变电站是石家庄市区主供枢纽变电站,为城区8个110千伏变电站供电,就在这个站里有一回220千伏电缆线路终端gis油裂化,电缆绝缘油从密封胶垫中渗出,就这么一小点油滴被正在巡视的李宏峰发现了。此时电缆仓内放电通道已经形成,随时有可能产生气仓爆炸,将有可能造成主城区大面积停电。情况危急之下,他主动请战,在开仓解体检查时发现,8回220千伏线路均有不同程度放电。他及时调整停电检修计划,重新编写电缆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危险防护措施。
经过58个日日夜夜的抢修,完成了38个220千伏电缆gis终端的消缺工作。这58天里,李宏峰没有休息一天,日平均工作16个小时以上,体重整整降了8斤。恢复送电的那一刻,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在隧道里睡着了。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2018年5月,李宏峰负责对110千伏柳新一、二线电缆直接接地系统工艺改造。在解剖过程中,他发现该直接接地点内部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电化腐蚀,如果不能及时治理,将最终发展为电缆绝缘击穿故障。经过现场技术论证试验,他利用新工艺新方法,重新恢复了此处直接接地点,消除了故障隐患。
2018年8月,李宏峰在担任韩民线接地电流过大严重缺陷消缺工作中,多次勘察现场,创新电缆接地环流处理的方法,避免人员及设备受到伤害。在工作中指定专人专段负责电缆外护套故障的查找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工作结束后,他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创新技术方法,撰写的论文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论文集》发表。
14年来,他发现并处理缺陷1200余起,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电缆安全责任重大,运检不能走过场,每一步都得‘走心’。”李宏峰说。
艰苦的抢修工作换来了应有的荣誉,他被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评为“安全卫士”。沉甸甸的荣誉,凝结的是一滴滴汗水,是日复一日不辍的付出,是一份执着而不平凡的坚守。
■李宏峰在电缆仪器仪表存储室挑选适用的仪器,该存储室有9件属于他的发明创新
2
手绘尺测
300多份电子图纸填补空白
从2010年开始,工作之余,李宏峰经常带着两名同事、开着一部运检车满石家庄转。一个站点一个站点地跑,一米一米地测量,接地箱、护层保护箱、信号箱、风楼甚至井盖,一个一个地定位。
他这是在用cad制图技术,绘制电缆沟道分区和电缆走径坐标图。
此前,班组里的输电电缆线路信息是老师傅们口口相传和手绘的图纸,很多时候都是缺失的,直到李宏峰绘制出了网架图纸,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站点更新到哪里,他的图纸就跟进到哪里。几年的时间,他绘制了300多张电缆沟道分区图和152回输电电缆走径坐标图,实现了市区电缆沟道图纸微机存储功能,填补了石家庄输电电缆网架图纸的空白。
网架图纸为电缆运检智能化奠定了基础。如今,通过“互联网 ”,电力职工远在百里外的站点,也可以通过电脑甚至手机微信,打开图纸进行施工。
这本是李宏峰的“分外”之事,但他却自己主动请缨。李宏峰说,“新办法,总乐于去尝试。”
“工匠精神不但要坚守,更应该发扬和传承。”李宏峰说,一个人坚守工匠精神能够保证他所在的岗位工作突出,而一个班组乃至一个企业要想有突出业绩,则需要全体职工都秉持工匠精神。
一直以来,李宏峰十分注重“工匠精神”的发扬和传承。为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方法,班组在他的带领下,制定多个科技研究课题,获得省公司以上奖励25次,地市公司奖励15次。
他带领qc小组团队,通过对降低电缆护层保护器故障率的研究和开发,有效地控制手段提高了电缆护层保护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电缆故障停电率,节约了设备后期的维护成本,获得“河北省优秀科技质量成果奖”。
■李宏峰查看他参与研制的电缆防盗割光纤,琢磨是否还有改进空间
3
潜修专研
“一刀准”延长电缆接头寿命
“在工作岗位上还是要扑下身子消除杂念,务实工作,勇于拼搏。”李宏峰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完不成任务不撒手,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干劲、钻劲、狠劲和韧劲。
这种精神正是他多年来在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电缆接头是电缆的最薄弱环节,其制作工艺和质量至关重要。不到一毫米的半导电层,需用刀子割下来。这一刀至关重要,割浅了剥不下来;割深了就会伤到主绝缘层,影响电缆安全稳定运行。李宏峰常对伙伴们说,“一个工艺好的电缆接头使用寿命可以达到30年以上,而工艺不好的电缆接头使用寿命熬不过3年,做电缆接头就像医生治病救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
刚开始工作时,他用刀不熟练,经常被划伤。但不服输的他与电缆较上了劲儿。“拿刀的手磨破了皮,就缠上纱布继续练。”从持刀手法到下刀力度,从刀尖角度到运刀速度,不断调整改进,他终于练就了“一刀准”的技艺。
为了让电缆使用寿命更长,安全性能更高,他潜修专研电缆接头制作技术,并创作了十字刀法、一刀环切法、一刀倒角法等,形成自己独特的工艺。电缆切面尺寸误差能控制到1毫米以内,10千伏电缆剥切时间也由原来的50分钟缩短至30分钟内完成。
为了让技艺得到传承,他在河北省累计授课800小时以上,完成了600人次的培训工作。在他带领的3个徒弟中,经过技术辅导和技能实操,有1人获得高级技师、2人获得高级工水平,其中2人获得过“石家庄市电力电缆技术能手”称号。
4
担当作为 筑起电力走廊
参加工作以来,李宏峰先后在石家庄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沟道班组、配电电缆运检班组和输电电缆运检班组工作,经过多年工作的磨砺,他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伙子,到电力电缆技能技术标兵、河北省电力公司第三届“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身兼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双重身份,俨然已是全省电缆运维检修和电缆通道领域不折不扣的“老专家”。
2015年,在河北省重点基建工程正定新区建设期间,他负责多条架空线改电缆工程。在工程改造过程中,他及时发现并上报了包括电缆未按设计及规程要求进行蛇形敷设、电缆外护套多处破损、电缆接地方式错误等多起严重缺陷,并多次制止了电缆敷设时环境温度过低、电缆中间头制作环境湿度过大、电缆主绝缘未加热回缩等不符合施工工艺要求的施工行为,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了设备的带缺陷投运,为正定新区的整体建设作出了有力保障。
对于李宏峰来说,加班加点那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工地就是家,地下隧道就是会场。2019年的一天,李宏峰在正定新区某一线电缆验收的工作中,突然接到了正定新区110千伏某线路电缆掉闸的通知,他火速赶往事发现场。在沿线路巡视过程中,他发现正定新区综合管廊4号电缆通风井有大量浓烟从通风窗处冒出,立刻将现场状态上报工区领导,然后在事故现场做好隔离措施,防止围观人员进入。在当地配合下,烟雾渐渐散去后,李宏峰和班组应急人员进入隧道,开始进行停电抢修。
在抢修过程中,由于发现多处电缆接头被击穿,省公司开会研究后决定,对其整条线电缆中间接头进行大修更换工作。经过33天的连续作业,共制作完成高压电缆接头54只,其中电缆核相108次,电缆切除108刀,无一刀失误,精准无误的切割再一次对“匠心”做出了诠释。
5
技海争流 30多项专利成就创新能手
干一行爱一行,能干出一片天地那更是职业电缆人的梦想。从一名基层职工开始,李宏峰可以说把自己的生活就都扑在了电力事业上。
他勤于思考、喜好钻研,通过日积月累,运用丰富的电缆知识在工作中不断发明创造。打开他的电脑,只见各种专利、获奖证书的小照片铺满屏幕。细数下来,有36项发明专利,20多篇科技论文。
2014年他研发了“高压电缆保护接地带电应急转换仪”,当年为公司节约成本687万元,并在省电力公司推广使用。这个项目获得了石家庄供电公司2014年度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2015年他研发降低电缆护层保护器故障率的控制手段和维护方法,在省电力公司得以推广,并获得当年河北省优秀科技质量成果奖。
2017年,他研发了高压电缆接地系统带电检修仪,将高压电缆接地系统停电作业转换成带电作业,使工作效率和节约电能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实现了带电检修作业后,2017年石家庄供电公司减少10次停电消缺工作,接地系统停电率由原来的42%降至5%,并在河北省电力公司范围内推广实用。该项目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职工技术创新二等奖。
2018年,他参与研发的电力电缆精益化智能管控平台获得河北省职工创新一等奖。
攻坚克难,技海争流,李宏峰在电缆行业中不断探索,为电缆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电缆运检是一项比较单调的工作,创新让我打开思路,转换视角,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找到了乐趣。”李宏峰说,“如果这些成果得到应用和传承,又让我感受到了一名新时代电力工人的小小成就感。”
时间如白驹过隙,14年间,他用脚步丈量每一寸电缆,用巧手守护每一盏明灯。他说,“看到万家灯火通明时,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文/本报记者张莉慧
图/本报记者毕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