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魁芳:盐碱滩上走出的“金牌教练”-亚博电竞手机版
——记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冀东油田油气集输公司高级技师李魁芳
发布时间: 2022-03-19 09:17:26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人物名片
李魁芳,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冀东油田油气集输公司集输工高级技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参与企业技改革新、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项;作为“李魁芳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带领工作室成员解决生产难题100余项,累计创效1000余万元,获得各级创新成果奖励30余项,培养技师、高级技师20余人。
人物速写
初春的渤海之滨,气温依然很低。在远离市区的盐碱滩上,甚至还有些寒气逼人。
走进冀东油田油气集输公司老爷庙联合站,集输设备正运转轰鸣着,生产运行部副主任李魁芳这里走走,那里听听,边检查设备运转情况,边琢磨如何能进一步将工艺流程创新改造得更科学合理。
今年52岁的李魁芳,中等个头,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透出一股坚毅的目光,整个人踏实而厚重。32年前,李魁芳从城市来到荒无人烟的盐碱地,整整32年,盐碱滩上的盐西菜黄了又绿,站里的员工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却始终初心不改,只想着做好“集输”这一件事。
参加工作34年了,李魁芳始终把根深深地扎在原油生产的第一线,从平凡的岗位上踩出一条艰辛而不平凡的人生之路。如今的他,依然保持着刚踏进油田时的那颗初心:“干上石油工作就意味着奉献与挑战,就必须不断开拓不断前行。一个人爱岗敬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李魁芳和同事在巡检
1
在磨炼中成长的“工人专家”
老爷庙联合站位于渤海之滨,青龙河畔,距离市区78公里,位置较为偏僻,随处可见干枯的芦苇荡。
“这两年环境好多了,以前我们刚来的时候,外出检修,蚊子多得都往嘴里钻。”忙完手头工作,好不容易歇口气的李魁芳向记者讲起他的“石油情缘”:“我父亲、母亲都是老石油人,我选择做石油工人,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影响。”
1988年,李魁芳高中毕业,作为一名“油二代”,通过招工考试,进入当时的石油工业部管道局北京输油公司,当上了一名石油工人。
1990年,冀东油田面向石油系统“亚博ag旗舰厅的招贤纳士”,一番考量下,他毅然选择了到石油开采第一线。
“既然选择了石油,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那边是新油田,条件肯定会很辛苦,要有昔日‘石油大会战’的精神劲。”临行前,父亲一句句谆谆叮嘱,至今依然回荡在李魁芳的耳边。
“当时我带了几件换洗的衣服,拿了一个破箱子就来冀东油田高尚堡联合站报到了,身上只有不到200块钱。”也就是那时候,李魁芳开启了他的集输生涯。
“那时候两眼一抹黑,很多工作以前都没有接触过,不熟悉,甚至工作流程是啥都不知道。”这是李魁芳初到高尚堡联合站时的窘境。
于是,他在工作中处处留心,白天,跟着师傅学习基本操作,晚上带着问题阅读采油工程相关书籍,无论走到哪里,他随身总是带着笔记本,遇到不懂的技术知识就马上记下,几年下来,笔记摞成了厚厚的一沓,超过20万字。
■李魁芳研制的沉池刮油机解决了油污清理问题
他很快就掌握了集输工的全部操作技能,仪器仪表工作参数、电力系统配置他张口就来。在2010年中国石油系统开展全国采油工技能竞赛中,第一次(作为教练员培训员工)代表油田夺得一块铜牌,这也是冀东油田第一次在全国大赛上拿奖。
“我相信,有耕耘才有收获,自己的努力真的没有白费。”第一次获奖后,更加激发了李魁芳钻研技术、向上攀登的壮志,“那时候我就跟自己说,油田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工作环境,我一定要做一个有技术、有技能的人,扎根油田,努力创新。”
后来,冀东油田开展首次职工技能等级鉴定,李魁芳又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因为在考试中要考的内容他在实际工作中接触不到,没有学过,就通过北京的同学“借”老师学习相关知识。
“那段时间,一到周末我就跑北京,一方面找老师请教,一方面购买相关书籍。”李魁芳笑着说:“在宿舍和家里墙上,贴满了学习要点,这样随时能学习。”
在一次次磨炼中,李魁芳悄然蜕变、升华,从一名技术工人逐渐成长为“工人专家”。
■李魁芳在培训中讲解安全要领
2
扎根集输一线的油田工匠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时至中午,记者和李魁芳走向食堂,就听到站里传来嘹亮的歌声。
“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歌,下班时或者每逢重大节日都会播放,很提劲儿,总能唤起我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李魁芳说。
如今李魁芳所在的老爷庙联合站是冀东油田原油处理中心和原油外输首站,主要担负冀东油田原油脱水、稳定、外输及老爷庙区块回注水处理、天然气中转调配等任务。这其中,应急处置是最累的活。
2005年12月,一场寒流袭击冀东大地。
一天晚上10点多,当人们准备入睡时,一阵急促的铃声把李魁芳惊醒了。
“李班长,柳赞联合站外输泵的机械密封泄露了!”电话那头,传来同事着急的声音。
“别急,我马上到!”李魁芳知道,一旦机械密封泄露严重,这一片油区生产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挂掉电话后,他马上召集队友、带齐工具,在漆黑寒冷的夜晚赶往事故现场。
三个小时后,经过细致排查和抢修,终于解决了泄露问题。而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刚回到宿舍,又接到求助电话:另外一台设备也出现了问题!二话不说,他们再次出发。
工友们说,李魁芳干起工作太拼了,每次遇到急难险重任务都是第一个冲在前面,干累活时,他经常劝同事多休息,自己反而总停不下来。
在油田,生产设施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进行清淤保养,而对职工来说,分离器清油、罐体清淤是最为“痛苦”的事情,因为要钻进去,在狭小的密闭空间进行作业。每当这时候,李魁芳总是冲在最前面。“有一年我们沉降罐清淤,当时正值三伏天,罐内温度40摄氏度以上,要站在没过膝盖的油沙中清淤,每隔15分钟都要出来透透气。他硬是亲自带队在里面干了三天!”工友李斌说。
有一年冬天,夜里11点多,站上因停电,三相分离器无法自控,需要员工手动操作,调解水室和油室液位保持平衡。当时正下着大雪,到了凌晨,气温越来越低,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寒风从各个方向吹来,尽管都穿了厚厚的棉衣,但风依然吹得刺骨的疼。即使这样,从晚上11点一直到第二天5点换班,李魁芳硬是坚持了六个多小时。
“跟他在一起十多年了,工作上从来没让站里操过心。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说起李魁芳,他的工友们异口同声给出这样的评价。
■李魁芳在创新工作室和同事们进行头脑风暴
3
痴迷创新的“技术大拿”
油田要发展,创新是关键。
参加工作以来,从操作、维修、集输,李魁芳一直奋战在生产一线,潜心钻研,大胆革新,逐步成长为冀东油田闻名的“技术大拿”。
石油开采出来后,就会被传输至联合站进行油气水分离、去除杂质等处理,在处理采出液的站库中,集输工的职责看似只需要盯住眼前的机器,保证其运转,但其中却有很多的门道。“站内各个污水罐都有液位计,以前冬季水温过低的时候就会导致液位计冻堵,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我们设计了单法兰式变送液位计,在装置中创新使用添加隔膜及防冻液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收油是集输工每天都要做的工作之一。但气浮池位于室内,即便经过有毒有害气体处理装备进行处理后,室内仍然会存在少量有毒有害气体残留,对于员工进入收油造成了安全隐患。站上把这个问题交给李魁芳解决。从1.0到4.0,在几个月时间里,李魁芳硬是做出了四个版本的自动收油装置,最终“油田污水处理池双回转驱动副自动刮油装置”,实现了远程可视化自动进行液面收油工作,避免操作员工在危险区域工作,提高了收油效率,降低大量污水重复处理量。
“这样同类型刮油设备在市场上售价每套约300至500万元,且结构复杂、维修成本高。我们研发的这套装置每套成本只有十几万元,大大节约了成本,保护了员工安全。”李魁芳说:“目前这个装置已通过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审核。”
李魁芳带头研发的“生化站好氧池上曝气工艺改造”,该工艺简单可靠,造价低,使用效果明显,方便安装和维护,能够节约每年50万元的检修费用;鼓风机出气通畅,电量消耗明显减少,通过大范围改造,每年能节约10万元左右电费,该工艺经久耐用,预计至少可以在2年内不用清淤维护。
“这就是我的工作,我们的生产就是在不断改进中一点点进步的。”李魁芳一脸谦虚。
谈及对自己的哪一项技术创新或发明最满意,李魁芳告诉记者,“我觉得还是那些关乎职工切身安全、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的创新最重要。”
以前消防水罐内水面冬季结冰,容易造成罐体抽瘪,为了保护罐体,需要岗位操作员每天上到灌顶使用工具把冰层砸碎,灌顶湿滑,易造成危险。为此,李魁芳创新工作室团队研制了一种新型风能自动除冰装置,利用天然风能,装置扇叶在风力作用下,带动旋转轴转动,在旋转底部安装桨叶,使灌顶水保持流动,避免结冰,实现了冬季消防设施安全生产的目的。
李魁芳在油气集输一线干了34年,他个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3项成果进入专利审核程序;参与企业技改革新、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项,多次荣获集团、省、市荣誉。他说:“我现在掌握的每项技能都是一步步、实打实干出来的。”这样的耕耘,让李魁芳成了油田人的榜样。
■李魁芳在泵房里准备设置一个漏液报警装置
4
甘做人梯的“金牌教练”
虽然李魁芳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在采油一线忙碌着,在他看来,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李魁芳坦言,自己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把所学传给更多人”。他说:“薪火相传不能忘,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更多工人成长为技术尖子,为油田高质量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为了发挥李魁芳技能专家的带头作用,2014年,冀东油田成立了由李魁芳负责的“李魁芳创新工作室”,旨在进一步提升油田技术人才专业水平,建造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学习、交流、创新的平台,打造一支创新创效先行军。
这让李魁芳觉得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于是,在李魁芳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以集智、创新、育人为中心,重点围绕安全生产技术难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按照以考促学、以讲促学、以晋促学搭平台、建机制,坚持“四个一”常态化培训模式,每周一讲、每月一练、每季一考、每年一赛。
■李魁芳从事集输工作已经34年
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有序组织青年员工在不同班组、不同岗位间交流学习,打造一专多能的“多岗通用型”员工,为公司安全生产运行做好人力储备。
除了在生产、创新中李魁芳发挥专长,与大家共同协作,在技能竞赛、班组长对抗赛、传帮带中都有他的身影,讲经验,讲要点,传技能,教方法,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从2010年开始,李魁芳全身心投入到“中石油集团公司采油工技能大赛”教练工作,在实际操作培训中手把手教选手如何规范、准确、快速地完成比赛项目,并与选手一起夜以继日的进行刻苦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教练组和学员的共同努力下,他的徒弟吉长新、陈安乐分别获得2011年冀东油田集输工技能比赛第一名和2014年油气集输公司集输工技能比赛第一名;2013年,在集团公司集输工技能竞赛中,由李魁芳担任主教练的冀东油田代表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四名参赛选手分别获得金、银、铜牌和优秀选手奖的大满贯,实现了冀东油田参加集团公司技能竞赛金、银牌“零”的突破,为企业赢得了荣誉。
30多年来,李魁芳作为教练或竞赛顾问带队参加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竞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个人金牌、银牌、铜牌共计十余项;作为教练训练员工参加冀东油田、油气集输公司技能竞赛获得30余项各级名次;李魁芳培养技师、高级技师20余人,被大家誉为“金牌教练”。
“师傅毫无保留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我们,有很多是解决集输生产难题的绝招绝活。”李魁芳的徒弟吉长新这样评价。
■文/本报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杨军 高云 陈冬宁
图/本报记者毕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