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忠:毫厘之间雕琢“中国精度”-亚博电竞手机版
——记河北大工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第九专业部高级技师、数控组班组长张志忠
发布时间: 2022-04-30 11:11:00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闪光——2022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大特写
■张志忠通过液晶屏查看工作实时数据
人物名片
张志忠,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以下简称13所)第九专业部高级技师、数控组班组长。工作21年来,他胸怀“军工情、航天梦、报国心”,完成近百项技术攻关,解决了数控加工、电子装配、微波组件组装等无数难题,为我国卫星通讯、载人航天、现代化国防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零部件精细化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河北大工匠、河北省军工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高频波导零件的加工,难就难在精细,直径0.04毫米的铣刀你要能玩得转,加工出来的产品要能当镜子……”眼前的张志忠朴实、憨厚,说起数控加工技术来滔滔不绝。
从技校毕业生到高级技师,从普通铣床操作工到数控组班组长,从业以来,张志忠始终践行工匠精神,在13所精工制造的舞台上展现了军工人的卓越身姿:“要时刻花心思钻研加工技术,不能懈怠”“要坚持把所有设备和工具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解它的每一部分特性和变化”“只有干一些难的活儿、复杂的活儿,技术水平才能提高”……
■张志忠为数控机床编程
1
练就精湛技艺
让产品精度不断迈上新台阶
2001年,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的张志忠,经过一年的磨炼,机缘巧合下进入13所第九专业部,从事普通铣床的操作工作。
查看图纸、铣削产品、打磨毛刺,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内容,让张志忠既忐忑又深感压力。“值得欣慰的是,老师傅们从不吝啬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不管我有什么疑惑,他们总能帮我一起探寻答案。”老师傅们浓厚的军工情怀,让张志忠深知“只有进步才能对得起老师傅们的教导”。
技艺熟练后的张志忠,在带教师傅的推荐下,参与了某单位卫星结构机箱任务的加工。当时的数控加工所需输入的程序十分繁琐,每次都是照着图纸把编程的图画出来。步骤也都是老师傅编好程序,张志忠再和其他师傅配合检查一遍。从加工相对比较简单的零件开始,他一点点成熟,一点点精进,直至加工整套机箱。在此期间,他默默背负着加工压力,上班、回家的路上,他用沉默回应一切同事的问候,只因为心心念念在脑海中不断复习编程加工过程;临睡时,躺在床上的他满脑子都是怎么能做得更好,甚至因为一个零件加工报废懊恼好多天,总会想着要是当时再多看一眼就不会错了,要是再量一下就好了。
“那次加工任务结束以后,我当时也没感觉到有啥变化,但是几年以后才意识到那是我技术成长的重要发轫点。”正是那次任务,使张志忠对数控编程有了新认识,也养成了爱钻研的习惯。从此,厂房嗡鸣的机器声从刺耳变成了陪伴他度过漫漫练习长夜的奏鸣曲:从机床精度的微调到掌控工件震动,从铣刀的选用到工件装夹的取舍,从如何去毛刺到按图索骥编程,一遍一遍地练习,一遍一遍地修正,产品加工的精度也从0.1毫米提升到0.05毫米、0.02毫米……“从这一刻起,我理解的‘中国精度’就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在某次卫星项目零件加工中,任务十分紧急。为此,张志忠连续两个月坚守在岗,节假日也没有休息,加班至深夜更是常事,累了就在凳子上眯一会儿,渴了就连接水都觉得浪费时间。最终,拿着能当镜子照出人脸的完美产品,张志忠才知道自己已经连续工作36个小时了。而其精心雕琢的产品,不但超出了设计者设计的精度,也将13所的加工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如今,由张志忠领衔的13所微波机械创新工作室,0.08毫米高精度微细波导加工技术已成为加工中心的主导技术。而张志忠也练就了高频波导零件加工的绝活,就是使用直径0.04毫米铣刀加工高频波导零件,精度可以确保达±0.005毫米,为确保卫星通讯、航天工程、现代化国防等国家重点工程精准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志忠和工作室同事研究技术难点
2
锤炼过硬本领
让操作技术技能“淬火加钢”
工作中的张志忠,一有时间就和设备拴在一起。他经常和同事们说:“要坚持把所有设备和工具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解它的每一部分特性和变化。”为了提高加工精度,他将目光从13所扩展到集团公司、行业内外。
机遇永远垂青有所准备的人。2004年,张志忠代表13所参加了首届河北省数控铣技能大赛。“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外面的数控加工技术,很激动也很紧张。”比赛中,张志忠接触到了caxa软件加工,不但开阔了眼界,更丰富了软件知识面。为此,他开始热衷各种数控设备及cad、cam软件的钻研,从mazatrol fusion640数控系统到cad软件,从siemens802d数控系统到cam软件,他在数控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汲取着养分。
在中国电科第三届“卓越杯”职业技能竞赛中,13所派出张志忠和其他6名选手一起参加。为了提高大家的技术技能水平,所里专门腾出两台机床用于训练,原材料更是可以敞开了用。“比赛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原来很复杂的一个步骤,可能现在用一个三维立体简单的指令就能解决,应用到生产中效能提升了300%。”张志忠对于技能比赛的锤炼深有感触。
为了能够取得好成绩,张志忠将时间瞄准工时之外的时间,只要有空就和同事们一起商量工艺方案、加工方法;晚上回家,画图中遇到的难题,模拟操作发现的新指令,第二天也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在画造型的时候,我记得最开始是一个多小时,然后大家一起出主意,最后十几分钟就画出来了。”
见缝插针地交流心得、毫无保留地传经送宝,让张志忠的操作技能不断得到锤炼。最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13所数控组7名选手全部闯进决赛,4人获得三等奖,其中就有张志忠的贡献。
在随后的工作中,张志忠不断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在技能水平得到“淬火加钢”的同时也收获满满:河北省职工数控技能大赛优胜奖、中国电科数控大赛优胜奖、国防科工系统数控大赛第三名……作为技术指导,张志忠带领团队的比赛也收获颇丰:河北省国防系统职工数控技能大赛加工中心组团体第一、个人冠军;河北省数控技能大赛加工中心组团体第一、个人第二;全国职工数控技能加工中心组大赛个人第十一……
如今,张志忠在不断摸索中经历了多次改革,从自己编程自己操作到台长负责制,再到现在的专人编程负责多台设备的质量、进度、安全等多方面的管理,在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
■张志忠为工友讲解如何操作数控设备
3
激发创新因子
匠心付出雕琢“中国精度”
新时代催生新技术,新技术引领新时代。
“思路一变天地宽。只要有心有意,创新人人可为。”随着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站在行业排头兵前列的张志忠,以高效、创新肩负起振兴单位、行业、国家的使命。
新型吸盘的设计与应用,张志忠至今难以忘却。他告诉记者,机床的升级改造其实是除工艺方案和技术熟练度外提升加工精度与加工效率的最好手段之一。
当时,薄板加工效率较低且加工精度不能满足产品要求,但是把薄板的加工转到数控机床加工,有面临着产品都是有色金属、件数不多等问题,所以市场上的通用吸盘很不实用。为解决问题,张志忠跑遍了京津冀范围内市场的各类吸盘,同领导和其他同事探讨创新的可行性,又不断地计算真空吸盘的吸附力和薄板类零件的切削力。最终,他得出了一个基本方案——铣出一个和零件一样形状的浅槽,再把零件下陷槽内完成加工,之后就是对吸盘制作材料的研究与升级方式研究。
用铝质材料制作吸盘,有效降低了吸盘的制造难度,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零件形状直接加工出吸盘形状、提高加工精度;在真空泵和吸盘之间加装玻璃材质的储水罐,确保切削液不会吸入真空泵,也便于观察所剩水位、方便工件装夹,通过改变吸盘解决一次性加工多件和不同的零件问题……一次次试制,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提升。不知不觉中,张志忠掌握了钼、聚四氟、复合材料、高温合金、硅铝合金、铝镁合金等各种材料的性能,并在异形难加工、加工易变形和高精度装配波导、高表面粗糙度要求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加工经验。
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张志忠创新发明的“数控真空吸盘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困扰单位多年的薄板加工难题,装夹简便快捷、稳定可靠,加工效率提升200%,厚度尺寸加工精度从0.1毫米提升至0.02毫米,表面粗糙度也有了数倍的提升,达到了0.8微米。
■张志忠为工友授课
伴随着的新时代进程,企业产品对技术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张志忠将目光锁定在高频波导零件加工方案的研究上。为了达到目标,那时候的张志忠在空余时间不是翻阅各类专业书籍,就是研究可使用的各类齿形、角度的刀具。从让软件编程代替手工编程到自主制作工模具辅助升级数控机床,从一遍遍优化工艺方案到自主学习掌握100余种刀具在加工中的使用技巧……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但最大的考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在脑海里把方案尽可能验证到万无一失,下班后加工验证,第二天再请教老师傅探讨验证,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真正达到产品的设计精度。”检视腔体精度的间隙,张志忠道出了雕琢“中国精度”的坎坷。
在“微径刀具加工工艺”技术应用中,创新使用直径0.06毫米极微刀具,使产品光洁度达到0.4微米以上的要求,上下腔体装配精度达到±5微米;设计的“四轴加零点快换加工工艺”,使空间尺寸一致性由0.05毫米提升0.02毫米;开发应用的“2d高速刀路”功能,每年为单位节约成本几十万元、提高部门产能四五百万元……据统计,截至目前,张志忠参与完成的技术创新50多项,内容涵盖工艺技术创新、软件应用创新、软件后处理程序的编写、机床的升级改造等。其发明制作的近百种夹具解决了数控加工、电子装配、微波组件组装、电子产品高效检验及生产等的无数难题。
特别是微波机械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作为带头人的张志忠带领工作室全体成员,结合生产需求、产品要求,为推动微波电子产品机加工制造水平、技术个性、提质增效奠定了技术,0.05微米微径铣削、高频波导加工、纯柔性自动化生产等技术始终保持行业内的领先水平。近三年来,每年产生技术创新、管理创新20余项,经济效益达500万元以上。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仅要懂技术、会创新,更要无私“传帮带”。如今,作为数控组班组长的张志忠,日常工作外的经历多数放在了指导年轻职工身上。“要时刻花心思钻研加工技术,不能懈怠”,在“传帮带”及党支部学习交流会上,他经常把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分享给同事。由他培养的10余名徒弟,现在大多都在重要的一线岗位上,部分徒弟在全省、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如今,奋进在新时代征程中的张志忠,心怀“国之大者”,聚焦战略必争领域、科技发展前沿,用实干书写担当,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贡献军工人的智慧和力量。
■文/本报记者高会坡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