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唤醒英雄——李浩和他的作家工作室-亚博电竞手机版
发布时间: 2023-03-13 09:00:00 来源: 河工新闻网 字号:
如果文学是缥缈的,书店则让它升腾出人间烟火气。它融入你的生活,并将文学具象化。
李浩的工作室,就开在一家名为钟书阁的书店内,无论是面积还是方位都不起眼。你甚至会觉得它有些配不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这些点缀在李浩名字前、分量十足的头衔。
但如果你了解李浩就会发现,这家位于省会东南方的书店,地理位置上和市中心保持着距离感,内部设置上别出心裁,进去之后则有些像迷宫,以至于经常有人找不到出口……这每一点都很像李浩的小说——神秘、深刻,引人思索。
不得不说,钟书阁和李浩是天作之合,妙不可言。
■每次读书会李浩作家工作室内都会挤满人
初心
用梦想照亮现实,
我的世界因此美好
“文学应当是与生命联系最紧密的支点。”李浩觉得,探讨一个作家工作室对于城市的影响,还是应当回归初心,从文学与生命、与梦想的联系起步。毕竟这个“以文化人”的过程,他真真正正地经历过,并不断传递给身边的人。
上世纪80年代,文学曾迎来属于它的黄金时代。那时几乎所有人都想要与之相关联,这其中也包括李浩。
■李浩经常利用他的一隅文化空间开展读书活动
■慕名而来的学生们在李浩作家工作室举办读书会
“那时,我们几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子,可以光着膀子,在河边畅谈尼采。”他说,在自己几乎快要淡忘的记忆中,那段青春岁月至今仍在原地,闪着光亮。他怀念无所顾忌地谈论偶像、批判黑暗、憧憬未来的日子。
想法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再加上自身的努力,让李浩在文学、美术、书法等领域都逐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用他的朋友、著名作家胡学文的话说:“我想他已打通了艺术各门类的界限,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了。而且人长得帅气,口才极好。所以,这样的李浩,真是令人羡慕嫉妒恨呢。”
在李浩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当时的环境有关,因为当时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那时的文艺青年们都更希望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国家的未来,并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而如今的他,依稀还有当年的影子。对文学的热爱没变,想要成为英雄,让世界更美好的愿望没变。而文字,帮助他将梦想转化成一股蓬勃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个能读懂他的人。
这些人中,包括出版人武小森。李浩曾跟他说过:“阅读给予我们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让我们过上多重的生活,并让我成为他们……”这几句话他至今记忆犹新,并早已深刻领悟到其中的真谛。作为一名出版人,武小森时常能感觉到,是这样的一位师长使他在阅读推广中拥有了深度和广度。
而一个开放式的空间,与朋友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不同,它带给李浩的,是更加多样的传播方式。“我希望能让更多热爱文学的人更早地进入提升自己的环境中,弥补认知上的缺失。”
■李浩作家工作室开在一家名为钟书阁的书店内
分享
用交流拓宽视野,延展生命的广度
身处城市,我们看似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和空前爆炸的信息,然而多数时间里我们根本来不及消化这海量的资源。“既不能如隐士泛舟湖海,也不可似高僧大德占得名山”——我们仿佛始终不能停下脚步,看看这个世界。
这时,我们需要来自文学的救赎。因为“它拥有那么多丰富、美妙和多种多样奇怪的生活,恰恰折射出我们得不到的渴望。”如果我们的身体无法在路上,让心灵的港湾宽广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浩也是“分享”的受益者。他将自己定义为“书摘型作家”,因为他很少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创作,有一半以上的素材源于读书亦或是朋友谈起的小说故事,通过阅读和分享获取他人的生命体验。
他十分崇拜意大利短篇小说家卡尔维诺,喜欢他独树一帜的叙事,从李浩的作品中也经常能看到卡尔维诺的影子。如他的短篇小说集《自我、镜子与图书馆》收录了多篇天马行空的作品——《飞过上空的天使》《父亲树》《碎玻璃》……单从标题便可窥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而最新发行的长篇小说《灶王传奇》亦是如此,他用一种将现实与寓言交织、传统与先锋并置的写作方式,娓娓道来“寻常百姓家的灶台烟火”与“日月星辰里的中国故事”。
他的“分享”更惠及身边的朋友,不止一次通过谈话交流或者作品本身,带领朋友重新认识文学。胡学文觉得,李浩的“分享”让他受益良多。从《如归旅店》《谁生来是刺客》开始,一直到现在的《灶王传奇》,他都能感受到李浩所拥有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在跟他相处中,会自然而然有所获得。
“分享是一名作家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这一观点在李浩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那既是乐于助人的具体表现,又是他播洒文学雨露的方式。他热情且富有激情,曾对几十个对文学不是那么有兴趣的人讲起了卡尔维诺,这相当于给小学生教授大学课程,但李浩一丝不苟。
听闻此段趣事,与李浩交往已有20余年的胡学文一点儿也不感到奇怪,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李浩。在他的理念中,遍地文学信徒,哪怕不是,听他讲过几次课也会成为文学爱好者。文学于他永远是神圣的,由己推人,所有人都应该也有必要朝拜。
因此,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空间,让每一个人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听到、看到他人对于书籍的感悟,对于阅读中获取的观点的剖析……“共读的目的之一便是分享,它能让我们每个人的阅读效果加倍。”李浩希望今后他的作家工作室成为大家畅所欲言的场所,并让分享变成一种本能,传递给每一位专程而来,或仅仅是路过这里的人。
■李浩作家工作室
理解
用思考充盈头脑 激发出爱和悲悯
武小森一直觉得,李浩的作品是写给本世纪下半叶的读者看的,这不止说他小说的深度,还意味着他的作品在思想上是前沿的。他并不满足于直白地叙述故事,而是分析和阐释故事。目的不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来龙去脉如何,而是让大众知道为何发生,推动读者去思考。
“我习惯于把要传递的东西融化在小说中,一点一点让读者不知不觉地吞进腹中。有时干脆带着读者,甚至逼着读者思考。思考,就不会麻木,不会陷入平庸的泥潭。”这思考的过程,便加深了对书中人物和故事的理解,让读书升华并充盈人的头脑。因为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并在看世界的过程中懂得爱和悲悯。
“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它由分享而来,又将分享延展,成为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李浩觉得,这个平稳而繁荣的时代给了我们足够的安逸,却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沉浸在舒适圈儿里,不愿意走出去看世界,也无法感受那些与我们不一样的生活。
而在那些物质和精神都相对贫乏的时代,大家的思考却异常活跃。他们迫切地渴望去了解世界,去消灭贫穷,期待世界和平,更想要去拯救每一个身处水深火热中的灵魂……“这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并且不是我写一两本书就能够改变的现状。”因此,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空间去带领大家通过阅读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他人,激发出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隐藏的“英雄”。
李浩的作家工作室曾举办过3场新书推介活动。“这3次活动虽然是以推介新书为主题,但是我们更多的是了解彼此在思考什么。”大家在一起读书、谈论生存、分享生活……并围绕书中人物,去体会他们的人生。
这对于每一位读者都是有益的,尤其是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让他们能够从自己生长的温室中直起腰来、探出头去看一看这个世界——还有这样的一群人在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他们可以是自己的同龄人,也可以是年逾古稀的过来人。了解他人的处境、体会不同境遇下的思考方式,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着非凡的意义。
“也许一场读书会,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期许,更有可能他会因此博爱,变成一个想要去救赎世界的英雄。”正如李浩所期待的,让一个小小的人文空间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影响和带动一批人去成为更好的人,是多么伟大而光荣。
到那时,“希望被我们影响到的每个人都可以直面黑暗,却不被黑暗吞噬,因为他们内心充满阳光。”
■李浩给读者签名赠书
呼唤
用空间承载责任 树立起文化自信
如果文学只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那它便丢失了最珍贵的内核。“英雄主义、文化自信,也应当是文学作品传递的东西。”李浩对他年少时所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念念不忘,而他的作品也总是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我更想通过这样一个空间,呼唤起某种英雄主义的责任,小到为他人的健康,大到为国家的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国家所有的发展、建设背后,都有英雄在支撑。他们可能只是平凡人,但他们身上一定具有英雄主义的部分,需要文学去唤醒。
然而他时常深感力不从心,就好像在《灶王传奇》中刻画的“灶王爷”——身为神仙,目睹人间疾苦时却只能袖手旁观、无法干预,甚至没有办法帮他们分担。即便如此,他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断与世俗人性共情。
■李浩作家工作室外的大众阅读区,一名小学生正津津有味地阅读
“这不是在喊什么口号,而是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守望者应当脚踏实地做的事情。”根据李浩的设想,他的工作室首先应当成为“第二课堂”,让文学院的学生们走出“象牙塔”在这里畅快地阅读、交流、碰撞,并由此辐射到更多的文学爱好者,特别是孩子。
“当孩子们跟家长逛书店,看到一群大哥哥大姐姐在这里畅快读书、激烈争论并碰撞出惊世骇俗的观点……那种心灵上的震撼足以让他爱上文学。”在李浩的教育理念里,好的老师一定是在呼唤你的兴趣,激发你的热情,而不是盲目地向学生灌输他自己头脑中的东西。
在武小森看来,李浩老师完全有能力进一步扩大人文公共空间的价值。“因为他有很多高级的作家朋友,比如莫言、徐则臣……再加上李浩老师,大家如果能共聚一堂,那对于省会的文学爱好者,乃至对文学一知半解的人而言,都是难以忘怀的‘大场面’。”
胡学文则认为,李浩的工作室可以在阅读引领方面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热爱阅读,知道怎么去阅读。“作为李浩的朋友,我非常想让他每年提供一个阅读书单,向我,也向更多的人推荐,这样大家就不需要自己费心找了。”
对于这些观点,李浩都欣然接受。但在他的心目中,人文空间的意义不在于眼前,而在于它对于这座城市潜移默化的改变。“凝聚、认同、自信”这是三个不断生发的阶段。先用我们的人文公共空间凝聚一波热爱文学的市民,让他们感知到:我们的城市有文化,我们应当去接近文化、认同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我很欣喜地看到,这些人文公共空间被开在了街面上,很显眼的位置。这就能够让每一个市民在柴米油盐中发现美好,并思考自己的人生。”李浩觉得,这样的影响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是10年、20年之后,只要我们坚持,文化对于老百姓的影响一定是深刻的。
■文/记者郑娴娴
图/记者毕春华 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