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诗意表达 劳动的时代赞歌——记张立农和他坚守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亚博电竞手机版
发布时间: 2023-12-18 09:52:33 来源: 河工新闻网 字号:
■张立农利用美术馆拓展教育功能,通过举办公益讲座普及美术知识。
翻出来的土豆、装满的口袋、弯腰劳作的父亲、旁边站着的孩童,画面呈现出大地的颜色,点缀着还未褪完的绿……八月秋忙,农耕收获在画家的笔下变得如诗般美好。
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是不是都有过这样一幅画面?画面中有我们触摸过的土地温度,也有我们感受过的爱与情怀。
这是张立农2009年创作的《山里八月》,普通的人物形象、真实的生活场景、朴素的情感描绘,是他在油画创作里一直坚持的现实主义精神表达。
有诗的地方是心灵的栖息之所,有画的地方是美好事物的呈现之地,而有诗意的绘画,能否成就一场观者与创作者的灵魂对话?
深藏于石家庄闹市中的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2023年9月13日推出了一场名为“区域风貌和时代精神抒写的绘画表达”的展览,78幅观照现实的油画作品给观者带来诸多震撼,张立农的《山里八月》《红樱少年》等作品也在其中。
抒写时代精神,一直是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美术创作的核心。张立农,这位一直以北方乡土和普通劳动人民作为绘画主题的油画家,坚持在平常朴素的生活场景中,寻找诗意,发现美好,记录时代的变化。
在他担任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馆长(院长)数年间,秉承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创作理念,积极倡导推进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带领河北美术的现实主义创作走向艺术高峰。
“我们深入生活,把生活变成艺术,还要把作品赋予生活的美好。”张立农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弥漫着浪漫主义的情怀,他说“要让人们从中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土地与家园,艺术与城市,自然与情感,诗意与浪漫,在对生命价值不断思索和追问中,张立农富有厚度与格局的绘画创作,向人们展示了劳动之美、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
■河北美术馆作为人文公共空间经常为市民举办展览活动
热土上深耕的“诗意生活”
2019年,收土豆的场景再次出现在张立农的画面里。
这是一幅名为《坝上十个月》的油画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精确的表达,和他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为什么是‘十个月’,而不是‘十月’,这是用来解释生命的周期长度,孕育生命的过程。我加这个‘个’字就是要告诉大家,大自然和人类是一样的,都需要孕育才能成熟,希望用这个名字能让观者体会到人类和自然内在的联系。”张立农说。
创作思路在时间中的递增,不只是价值的递增,更是精神的完成。
“诗意的栖居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是个体存在的希望。”张立农说,“一直以来,我都在试图把这种诗意的生命存在以我的个性化绘画语言,通过一种和谐的方式表达出来。”
把抽象的诗意精神体验融入绘画语言,对一位画家而言,无疑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艺术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张立农不断对自己的绘画语言进行强化和修正。
他执着于对现实乡土的关注关爱,尝试把当代大背景下,乡村生活里有价值的、深刻的内容,通过一系列作品呈现出来,让观者触摸到百姓生活的精神和灵魂。
在2023年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组织开展的“走进太行——艺术点亮乡村·县域篇”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全国美术家采风写生创作活动中,张立农的几幅油画作品再一次深化了这种关注。
农家院里荡秋千的小孩儿、广场上欢快扭秧歌的村民……“在曾经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空心村’里,小孩子的出现,是年轻人返乡回流的希望,也给村庄带来了生机。”张立农敏锐地观察到了村庄的变化,也从村民们舞动的秧歌中,体验到普通生活的幸福状态。
“‘艺术点亮乡村’主题的确定,是为了记录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张立农说,艺术家走进省直单位驻村工作队,请他们讲述脱贫攻坚这几年发生的故事,老百姓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每到一个地方,我们会挨家挨户地走访,去了解,然后用画笔去记录,用细节去体现。”
“张立农的油画着眼于那些人物体态与神情在瞬间爆发出来的富有张力的形象,尤其是动态中的人物神形。他用笔触和色彩去还原他在这些瞬间获得的某种感动。”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这样评价,“他更多地聚焦于坝上的农民形象,可能来自他对那片热土的独特经历与感受。因为,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够真正得到城市生活中已被物质化了的精神本源,也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
艺术家的伟大正在于能够发现不经意的生活瞬间所蕴含的美感,并能够将其凝固升华为一种诗意的永恒。
■张立农在河北美术馆展厅内为参观者介绍绘画作品
笔墨给向普通劳动者
艺术源于人民生活,这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艺术的“人民性”,是所有创作里最厚重最温暖的底色。
在张立农看来,无论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还是百姓的生活碎片,艺术上的呈现都是有意义的。“我笔下的那个细节,一定是最先打动了我,然后才能在我的作品里去呈现,才有机会去触动站在作品前的人。”
创作,就是说艺术家内心想说的话。
“立农有一幅画叫《受伤的大鸟》,画里有一种文学背景和叙事性,它不是简单的几个人物形象在那里,它能让人联想到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悲悯意识,这种悲悯意识实际上是有文学价值的。”我省著名艺术家铁扬对张立农创作中的人文情怀很是认同。
张立农认为,画家选择的题材跟自我的真情实感有直接的关系。艺术创作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所有画家的风格都是在创作中自然形成的,你关注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情绪,最终决定了你作品的气质和风格。
艺术创作视野的下沉,让艺术家触摸到了最鲜活的素材,“社会变迁是会留下痕迹的,我们行走在历史的巨变当中,去发现、思考和聚焦时代变革,是一种责任。”
他将情感投射到中国最普通的劳动者群体,是因为他热爱这个群体,他对乡土生活有着向往,对劳动人民充满敬意。
推着独轮车带着农具迎着朝阳前去耕作的农民、赶着骡车走在大路上的夫妻、顶着大瓷缸苦练杂技的少年……张立农用画笔记录了当代社会背景下普通劳动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这些细碎的片段不仅描绘了人们生活中的美好场景,更呈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用劳动换来的最美蓝图。
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张立农以参与者的眼光描摹见证着新时代的悄然嬗变,笔下的人物情态和精神面貌,质朴、阳光、充满生命张力,让观者可以从画面上闻到土地散发的气息。
能够与普通人物共情,是艺术家最可贵的品质。“他总能敏感地抓住一种入画的瞬间情态,以极为生动的书写方式表现出来。气韵鲜活,节奏流畅,感觉到位,形色准确,抒发了一种痛快淋漓的绘画感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对张立农的绘画悟性和精确表达能力非常肯定。
当一个创作者的作品里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它的生存状态,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会萌生。
张立农的作品以大量场景性人物创作,现实主义的精神表达,不断出现在全国不同层次的学术展览上,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院、北京81美术馆、国子监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南京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
人文情怀带来有温度的场景,“当这些作品出现在展览上,它就会将作者的情感传递出去,带动观者的情感。”张立农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这是中国油画发展的道路。
■市民在河北美术馆内参观
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时代语境下的美术创作,不仅要记录历史发展、反映时代巨变、展示家国形象,还要在广泛观照中进行多方位的艺术探索和研究。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创建的省级画院之一,多年来,河北画院一直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并积极推动河北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曾历任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创研部主任、副馆长(副院长)、馆长(院长)的张立农,见证了河北画院多年来的理念坚持,也身体力行地传承着这种坚持。
“我们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河北美术家‘走进太行’大型写生创作活动,2010年,该活动被文化部评为重点文化扶植项目,成为河北省知名的文化品牌。”张立农说,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河北画院还把“走进太行”作为一个母题,衍生出更多有亮点的艺术创作,艺术家们走进塞罕坝、走进古村落、走进长城、走进大运河……,“走进太行”这一主题更加丰富、厚重,河北画家有了更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我们实行了‘走出去,请进来’,‘走进太行’活动陆续邀请了其他省份的画家参与创作,我们还走出河北,去体验生活,进行艺术交流。”多次参与活动的河北画院画家刘迎春说,扩大的视野以及更为广泛的创作交流,让省内画家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走上新高度。
真实刻画现实生活,满足群众审美需求,一直都是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主要侧重点,而河北画院连年推出以重大历史题材为主题的创作展览活动,成为我省美术工作者创作的“源头活水”。
张立农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广泛引起业界关注的情况,也为我省广大美术工作者带来启示,“很多人都有过迷茫的时候,找不到创作的主题和方向,不知道自己的路走向哪里。我们的主题创作展览活动打开了他们的视野。”
和张立农一样,有很多美术家在广袤原野上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成为现实主义创作的播种者。画家翟建平,曾创作过系列关于文化下乡的作品,他捕捉了乡亲们看大戏时的快乐情景,并以此来表达他对于乡土生活的感同身受。画家刘春龙不厌其烦地描绘家乡的一草一木、田园劳作、季节更替,试图在绘画中将我们带回故乡。
在画家的笔下,即使是没有林立楼宇和繁华灯火的乡村场院,普通劳动者的现代生活仍然能迸发出热烈而温暖的光。
截至2023年,“走进太行”活动已经举办了十四届,创作出大量的反映太行精神和燕赵情怀的美术作品,“国画、油画、版画的整体趋势向好,尤其是油画作品的入选率在全国位于前列,河北画院的入选率也是近几届全国美展的最好成绩。”张立农说。
■张立农画作《坝上十个月》
美术馆之于一座城的意义
城市与艺术之间,始终有一种共生共融的纽带关系。对于一座城市来说,美术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空间,还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和载体。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氛围,滋养着城市的根脉。
“美术馆是一个能让人安静下来的空间,在这里,可以忘掉一切琐事,真正享受艺术的乐趣。她像是通往心灵之旅的一扇门!”在谈到理想中的美术馆时,担任多年河北美术馆馆长的张立农这样说。
曾游历欧美,为那些城市中遍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感到震撼的同时,张立农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并重新认识了美术馆对城市人文公共空间塑造的重要意义。“我们要有大美术的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术作品存在的最单纯意义,就是引导人们认识美、感知美、收获美,从而获得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的提升。”他说美术馆就应该是这样一个带有美育性质的空间。
河北美术馆2005年正式开馆,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正式认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河北美术馆建得比较早,空间较小,设备设施也不是很完善。由于空间有限,一直以来河北美术馆都在致力于打造一个‘小而精’的艺术空间。”张立农介绍。
近年来,河北美术馆对馆藏作品作了一些梳理并以展览的形式进行了分享。2017年“丁酉品真——河北美术馆收藏作品·第一回展”、2018年“戊戌迹相——河北美术馆馆藏版画展”、2021年传承与创新河北美术馆馆藏作品展等展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艺术盛宴。
已经成为我省知名文化品牌的“走进太行”活动,不仅每年为河北美术馆带来了丰富的展览,一批批以燕赵大地人文历史、重大事件、巨大变化为主题,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的精品力作,更代表河北美术走向全国。
如果说典藏是美术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美术馆的灵魂。
担任馆长期间,张立农承担了大量的学术活动和馆内事务,为河北绘画艺术发展做了很多有创意的学术推动。同时,他不断致力于提升美术馆的教育功能、文化功能,以作为启迪民智、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和传承、传播国家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场所。
河北美术馆通过举办各类美术知识普及的公益讲座、公教课堂,尤其是在推出展览的同时,通过现场讲解或网上同步展览和互动,向群众普及专业的绘画知识。
“2018年‘戊戌迹相’河北美术馆馆藏版画展期间,组织了专业讲解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版画知识和版画创作现状;2021年‘传承与创新’河北美术馆馆藏作品展期间,和艺术网合作,现场直播讲解画作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负责策划此类活动的河北画院画家蒋非然说。
人民生活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可能,也因艺术主体与表现对象精神情感的趋同性或统一性,决定了作者共情于群众生活,观者共情于画作展现出的健康、明朗、欢快或激昂的情绪。
“我们采风的时候,当地的群众每每在画面上看到身边熟悉的人、事或者景物,都会很高兴,因为画面上出现的场景就是他们的生活。”张立农说,群众是懂艺术的,他们会在一场场的观看和共情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水平和文化认知。
让美术馆走出“艺术殿堂”的“艺术藏馆”范畴,让艺术家呈现出来的美好生活,以各种形式传递出去。这是张立农一直坚持的理念。
美好生活,从“美”开始。一场场多元化、多样性、鲜活生动的艺术活动,得以让“美”走进人们生活,点燃城市的艺术气息。
打开那扇通往心灵之旅的美术之门,我们就能与“美”相遇。
■文/记者刘艳惠
图/记者毕春华 郑荣玺 杨磊涛 林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