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至素——杜建奇和他的美术家工作室-亚博电竞手机版
发布时间: 2023-12-25 14:48:37 来源: 河工新闻网 字号:
■杜建奇在工作室向美术爱好者讲解绘画技巧、绘画心得。
推开杜建奇美术家工作室的大门,第一印象是“简单”,简单到只有橘色的墙面,简单到只有几盏白色的聚光灯,简单到你想要长时间呆在这里,静静地观摩。
然而待你细细观察——那故意打掉的展厅吊顶、360度旋转的环境灯、嵌入墙壁的匾额……便可从这些细节之处的精密推敲中,窥见一个美术家极高的审美。
“道至简,美至素”——这是在美术领域深耕多年、拥有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和美术家双重身份的杜建奇早已明白的道理,也是美学中不变的法则。
“卢浮宫、伦敦国家美术馆……这些在西方有着极高审美品位的艺术空间,给我提供了很多灵感。”在他的观念中,文化和艺术应当自由地流动。就好比他的文化空间,将被卢浮宫的墙面和灯光设计触发的灵感搬到了石家庄,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看见。
而与此同时,杜建奇还期待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将大众审美提升到一个理想的高度,再用他们的力量美化我们的城市——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应当履行的职责。
■杜建奇在画室内创作
打开大门 展现原作力量
作家冯骥才曾在自己的《意大利读画记》中写道:艺术家的创作,就其本质,是一种灵魂再现和生命再造。而无论是印刷、拍照、录像,都是复制。只能再现作品的外貌,无法表现原作的生命。
也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艺术爱好者,不惜花费重金飞到全球每一个角落去看展,并为此痴迷,这其中就包括杜建奇。
当他说起自己第一次在巴黎卢浮宫看展的经历,眼中的光亮让人依稀看到一位刚刚学习绘画的孩子:好奇、惊喜、跃跃欲试。
“我无法形容当时的震撼,蒙娜丽莎唇边的线条、深邃的眼神其实没有改变,但是原作爆发出来的力量勾魂摄魄。”灵魂被触动的那一刻,杜建奇甚至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转换,自己变成了达芬奇和蒙娜丽莎之间的那位使者。
这让他心生感慨:自己如果早一天看到这样的作品,而不是每日对着印刷品临摹,会不会很早就能悟到美术的真谛?当他看到法国的孩子们光着脚丫、自信地趴在卢浮宫的地板上,临摹大师的原作时,他多么希望,在中国,每一位大众也都能感受到这股力量!
毕竟他就是环境的受益者。“小时候妈妈抱着我,用爸爸的烟盒随手画蝴蝶,她画的蝴蝶可像了,我惊奇不已。”杜建奇称呼妈妈为自己的美术启蒙老师,他也因此爱上了绘画。小学时他就经常给同学们画画,小伙伴们甚至排着队,拿着自己从书上撕下来的空白页,或者作业本最后的那张白纸,让他为自己画一个警察叔叔、农民伯伯、护士阿姨……每当看到同学们拿到画时露出的惊讶表情,杜建奇都美在心里。
这种影响一直到杜建奇上了大学、当了老师,依然在延续。“那时候,我们学校里有一个幼儿园,这些孩子们经常会跟着我们艺术学院画画,这样一来二去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这个幼儿园里毕业的孩子很多都成为艺术生,甚至年年都有能考到中央美院的。”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我把我很多从未面世的作品挂在了艺术空间里,它们像我的孩子,是我倾注了情感的创作,让它们去影响大众。”杜建奇说,自己一定要在空间里呈现自己最佳的审美高度,很可能他还会现场创作,以营造让每一个人都沉浸其中的环境。
■杜建奇美术家工作室内展示着学生们的绘画作品
提升审美 与生活紧密联结
温饱之上,审美应当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杜建奇深信不疑。但是,他常常苦于如何让大众也认同这一观点。
“我们如果学会将审美贯穿于我们工作学习的每个时刻,那这个世界该多美好啊!”
谈到这里,他提起了自己在阿姆斯特丹旅行时的经历。“那里不允许狗随地便溺,所以大街上会有很多的标志牌提醒大家。别小看这些标志牌,它们都是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另外他还提到了被誉为“最美菜市场”的阿姆斯特丹菜市场,从整体外观,到肉蛋奶的展陈都蕴含审美。
可以想象在这样一座城市生活,无论在哪一个角落里,你不经意间从鸡毛蒜皮中抬起头来,所见皆是美好。
“在我的空间里也要传达有水准、引领审美取向的东西。”杜建奇将这称之为“审美精神”,对他而言更像是一种信仰。在他的美术家工作室筹备时,大到选址、整体风格的确定,小到一把椅子,都是他反复推敲、亲自挑选而来。所以当你走进这个环境,瞬间能感受到视觉上的舒适和满足,这看似简单,却蕴含着艺术家的审美高度。
“这把灰色的椅子是我从8个方案中挑选出来的,一定要摆在空间里看,才能知道它是否能与整体环境契合。”除此之外,杜建奇还别出心裁地将名家工作室的形象墙挖了一个几十公分的凹槽,将印有“杜建奇美术家工作室”的匾额镶嵌进去,这个小小的细节为原本平面的设计增加了立体感。
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心思,便为生活增添无数色彩。审美之事,其实可大可小,“小到你穿衣打扮,是不是可以给西装配一顶瓜皮帽;大到整个城市的面貌,是不是大火柴盒套小火柴盒般一成不变……”
杜建奇经常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审美联系起来,比如一个各方面都很成功的人、一间用世界上最坚固的材料建造而成的房子……如果丧失了审美,他们的魅力会大打折扣。“也好像天生丽质的女孩子,却穿了一件俗气且繁琐的服装,那一样会被抢了锋芒。”
■杜建奇美术家工作室入口
讲究分寸 塑造优质品格
“如果再将审美的作用升华,我甚至觉得它关乎心性。”作为一个美术家,审美早已深植于杜建奇的骨子里。他对色彩敏感、对线条敏感、对造型敏感,对节奏和音乐敏感……这也间接影响了他的心性,对于大千世界中纷繁复杂的事物,他都习惯用自己敏感的神经去捕捉其中的美好,而这种感受力更多地源于一个美术家的分寸感。
“画画时应当在什么时候停手?多一分则过重,少一分则不足……因此,分寸感准确到位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条件。”杜建奇觉得,美术家用绘画作品去传递情感,肩负着感染大众的责任,就更加应当注重分寸、把握尺度。
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对这一点也有着深刻的感悟。作画如做人是他为师多年的座右铭,也是他要求学生的准则。他经常能够通过学生们的画作感受到这个人的气质、格调乃至为人处世的高度。“画画是有格调的,如果你这个人格调不高、心性不定,那么你的画作也不可能有太高的格调。”
所以,画好画,首先要做好人,这直接决定一个绘画爱好者能够企及的高度。“高考阅卷时,真正能够达到95分以上的作品一定要具备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因此我一直督促自己的学生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取得更高的造诣。”
分寸感,也体现在他的空间里。“我在决定做空间的装修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吊顶打掉,那么究竟打多高,喷成什么颜色?这些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杜建奇最终选择了深灰作为天花板的色彩。因为灰色和墙面上的橘色在色彩学上是有联系的,它们相互衬托、相互成就。这“刚刚好”的色彩,是他多年的绘画经历带来的直觉。
然而,我们如何向大众传达这“刚刚好”?恐怕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引领。
杜建奇曾经在上海的街头偶遇一场民间艺人演奏的音乐会,围坐的都是路过的观众。艺人不断地变换着音乐风格和打击节奏,周边的观众竟然也能精准地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节奏,跟着变换手中荧光棒挥舞的速度和拍手的节奏……甚至还会不约而同地在最合适的时机喝彩,又在最合适的时机保持沉默……
“我想这一定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审美带来的分寸感,它传达出来的不只是这个人是否懂音乐,更传达出这拨观众的修养。”杜建奇觉得,在燕赵大地上绝对不乏热爱艺术的大众,他们应当也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和文化修养。
■杜建奇和艺术家们在工作室内交流
融会贯通 不做艺术“切割”
在城市人文公共空间中,以西方美术为主题的名家工作室并不多,而像杜建奇美术家工作室一样将素描、水彩、版画、油画等多种绘画形式囊括其中的就更加少见了。
“我要做的是引领大众审美,因此我不会做艺术门类的切割。”杜建奇很坚定地认为,一个艺术家应当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发展,并且影响大众。那种唯我独尊的想法十分狭隘,并且会阻碍艺术的发展。
这也跟他的成长经历相契合,作为一个油画专业的本科生,他从不让自己拘泥于此。研究生阶段他学习壁画专业,工作后却又迷上了雕塑并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近十年他开始琢磨如何用通常被认为最基础的素描艺术去传达感悟、用水彩去表达情绪……
“其实只要你玩儿得够多就会发现,古今中外的艺术门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比如素描,它不仅仅承担绘画的基础功能,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与国画类似,无非就是一支笔,便可用水和墨在宣纸上创作出完整的作品。这最简单的工具像变戏法一样,能很魔幻地焕发出艺术生机。”
这种融会贯通,还存在于其他看似与绘画并不相关的门类中。杜建奇甚至想将诗歌、戏曲、古籍全部展现在自己的空间里。“只要是有艺术水准,能够提升大众文化修养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
前不久他就曾在自己的美术家工作室举办了一场名为“小猫咪 大学问——刘朝飞新书《猫奴图传-中国古代喵呜文化》讨论会”的活动。活动中,作者刘朝飞亲临现场,另有在古籍方面造诣极深的多位专家到场。大家在讨论书籍的同时,还解答了诸多读者们关心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典型的‘猫奴’是谁?”“第一篇猫传记的作者是哪位大家?”“宋诗界以‘猫奴’闻名的第一人又是谁?”
对于此次活动,刘朝飞也颇为感慨:“在这样的一个美术家的空间来讲古籍,我没有感受到违和。相反我们将家猫、绘画、古籍、历史……这些文化形式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这种效果肯定是在图书馆或是书店里无法达到的。”
而这,正是杜建奇想要达到的目的。接下来他还将筹备一场不一样的活动——将作家、诗人、出版家和画家的作品全部放进这座空间里,用跨界的作品、多样的演绎形式和独特的审美来吸引大众。
“这样一来,活动不但有趣儿,还能从多个角度来提升大众的审美,丰富大众的文化知识。”杜建奇觉得,这样的活动,也更贴合“文化空间”这四个字的意义。
■杜建奇在美术家工作室举办的图书研讨会上与专家学者交流
走出空间 让别人看见
对于艺术的包容心态,还让杜建奇突发奇想——将自己的空间和他人的空间串联起来,组成空间之间的联盟,用“巡展”的形式将省会各个区域的老百姓聚合到文化艺术中来。
“单纯在我的艺术空间里呈现不设限的艺术门类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把大门敞得更大点儿,不止欢迎大众,还欢迎其他艺术家。”杜建奇觉得,从“大文化”这个角度来看,无论东方也好、西方也罢,当中的很多相通之处是扯不断的,就好像我们经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么在杜建奇美术家工作室里呈现的东西,也应当是可以慷慨地赠予他人去展示的。
除了“打破空间之间的大门”之外,杜建奇还非常希望能有一天,我们的大众将自己的审美内涵外化,传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甚至传递到国外去。
“我经常带学生去西安写生。回民街上的招牌各式各样,我让学生们用相机记录下来,因为这反映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审美。”杜建奇还经常鼓励自己的学生,甚至是受过他影响的大众去大胆地展现自己的审美,哪怕是通过自己的头像、店面的设计……这些看似很生活化的东西,其实也能提升所在城市的艺术魅力。
和而不同、相互映衬——这一点也体现在我们城市的变化中。作为一个在石家庄生活了30多年的市民,杜建奇深切地体会到这种变化。“我们的城市不再是黑白灰的空间,我们的建筑也不再像大火柴盒套着小火柴盒……我们的市民更愿意徜徉在街道上,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他眼中,这座城市里的大众就好比一块块干燥的海绵,艺术家则是滋润他们的山泉。只有不断打造具有审美高度的文化空间、增加城市文化的含量,才能不断满足大众渴望艺术的愿望。
因此,他十分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助推大众对于艺术的热爱。“如果说,我的一些努力能够让你从忙碌中抬起头来,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愉悦;如果说,当你走在大街上,能够被缤纷的色彩瞬间治愈;如果说,审美习惯的培养可以让你找到那块儿只属于自己的净土……那么,我的价值就实现了。” ■文/记者郑娴娴 图/记者毕春华 郑荣玺 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