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职工”郑久强的无悔坚守(上)
在钢花飞舞中“百炼成钢”
■本报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高立秋 贾成宁
人物名片:郑久强 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首席操作技能专家、热轧部炼钢车间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炼钢技能专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1993年,他成为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炉长。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被誉为“华夏第一炼钢工”。
■郑久强在工作中。他因卓越的职业技能,被誉为“华夏第一炼钢工”
在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热轧部炼钢车间副主任郑久强心里,有一件事留下深深的印记。
那是他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加之身体瘦弱力量单薄,取样勺探入炼钢炉深度不够,当师傅看到他取出的大部分是钢渣而不是钢水、影响他检测钢水温度和成分时,气愤地把挂渣板摔到地上。这一“摔”,犹如一记重重的耳光,让向来心气儿高的郑久强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他的心里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让人瞧一瞧。
一转眼就是26年,郑久强从炼钢状元到金牌工人,从河北省道德模范到全国十佳最美职工,从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技能专家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党的十七大代表……一项项荣誉铭刻下郑久强努力的步伐。
“要想炼出好钢,首先要把自己炼成一块好钢!”郑久强说。
■炼钢炉前追梦人
“你看,通过观察钢花的大小和颜色,我们就能准确地判断钢水的温度……”站在偌大的炼钢车间里,一身灰色工装的郑久强摆弄着手中的炼钢镜给记者讲解着,26年的炼钢生涯让他练就了目测钢水温度一度不差的绝活儿。
如今的郑久强,身上有很多光环。而谁又知道,刚上班时,他最初的工作动力只是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让师傅“甩脸子”,不让身边的人瞧不起。
1989年,19岁的郑久强从唐钢技校毕业,走上炼钢炉台。像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样,最初对炼钢的浪漫憧憬,很快被繁重的体力劳动、钢花飞溅的环境,特别是老一辈炼钢工的“牛气”给打消了。本想一上岗就是一名炼钢工了,可听师傅一讲才知道,在炼钢炉前工作需从末助手做起,然后是三助手、二助手、一助手,真正有资格被称为“炼钢工”得当上炉长之后。从末助手到炼钢工,一般需要十年的磨炼,最快也要五六年时间。炼钢车间近300名职工,炼钢工仅有12名。郑久强突然有了一种“梦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的挫败感。
为了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炼钢工,郑久强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炼钢技术之中。白天,他细心观察老工人的一招一式,虚心请教;晚上挑灯夜读,攻读炼钢技术,第二天又在操作中实践和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郑久强经过半年多不懈的努力,炼钢三助手以下的工作他都掌握得得心应手,入厂刚刚一年,就被破格提拔为炼钢二助手。
1993年10月,参加工作不到4年时间,年仅23岁的郑久强又被破格提拔为炼钢炉长,成为该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炼钢工,打破了唐钢一般需要十年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炼钢工的“老规矩”。
■炼好钢是最大的享受
为了提高炼钢水平,只有技校文凭的郑久强,靠自学拿到了钢铁冶金专业本科学历。被评上省级劳模后,他曾有机会在省内脱产参加学历教育,而他却舍不得离开炼钢炉,坚持用业余时间学习。1995年,他把前辈多年的炼钢经验和自己掌握的技术知识、实践体会结合起来,创立了三计算、两控制、四观察的“三二四”炼钢法,结束了原一炼钢厂建厂50多年来完全靠经验炼钢的历史。1998年,经过潜心研究和探索,他首创低合金品种钢冶炼操作法,使该钢种冶炼正品率由过去的不足50%跃升至95%。
“一走进车间,我就心无杂念,炼好钢是我唯一的念头。”尽管已经在常人几乎不能忍受的炼钢炉前坚守了26年,可郑久强仍像一名新工一样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他说这也是他最大的享受。
2002年5月,郑久强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首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唐钢举行,郑久强作为唐钢唯一的炼钢工代表参加了比赛。在转炉的故乡,主场“作战”的郑久强爆发了,他一举摘取了“全国炼钢状元”的桂冠,“华夏第一炼钢工”的名号也不胫而走。郑久强出名了,无数的荣誉纷至沓来,媒体声势浩大的报道,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郑久强最初的梦想不但实现了,而且超过预期,他成为了行业的名人,走到哪里都受到追捧。
诱惑也跟着鲜花和掌声蜂拥而至,有民营企业许以年薪百万元聘请他,并承诺给他下岗的妻子安排工作,他都一一拒绝了。“是河北钢铁集团、是唐钢公司培养了我,我的一切成绩和荣誉都不是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河北钢铁集团及其所有的一线职工,离开河钢,我良心上过不去。”郑久强这样说。
■铁骨汉子的柔情
从快速扩张、由小到大,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国钢铁工业三十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唐钢一炼钢厂进行技术升级,淘汰了所有8吨碱性侧吹小转炉,全部换成150吨顶底复吹转炉,跨度如此之大,对唐钢各个岗位的职工,尤其是直接操作的炼钢工,是个相当大的考验。
面对这个庞然大物,郑久强啥也没说,一头扎进了投产准备工作中。这是一段不分白天黑夜的日子,他每天凌晨2点睡6点起,最后一个星期,干脆住进了厂房。郑久强眼睛红了,嘴唇裂了,人也又黑又瘦……
一切的努力,都要用结果来证明。经过21天的投产准备,1999年6月29日,在郑久强和他的炼钢小组的精心操作下,150吨转炉第一炉合格钢水滚滚而出,唐钢从此走进大转炉时代!唐钢人欢呼雀跃、忘情拥抱。郑久强哭了……时隔16年,今天再回忆起那段艰辛过往,他仍然充满自豪。多少个不眠的日日夜夜,在郑久强看来已经微不足道了。
从螺纹钢、方坯、线材等普通线材产品到汽车钢、搪瓷钢、硅钢等精品板材,从“绿色钢城”到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郑久强在这场钢铁巨变中屡试身手,用执着和坚守书写着对钢铁的挚爱和忠诚。
冶炼精品板材用钢,对钢水洁净度要求非常高,而磷含量的控制,是冶炼关键,也是令冶金行业同仁头疼的一个大难题。去年初,他从提高转炉脱磷效率,保证转炉终点高拉碳入手,深入分析磷在冶炼前期、中期和末期的氧化情况,寻找提高钢水洁净度的亚博ag旗舰厅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了延长前期和末期吹炼时间,缩短中期冶炼时间的“两长一短高拉碳控制法”。转炉车间钢水洁净度显著提升,转炉冶炼综合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终点平均碳含量由原来的0.07%提高到0.14%,综合成本降低6.38元/t。该操作法被河北钢铁集团评为优秀职工创新成果。
数据出来那一天,大家纷纷来恭喜他又攻克一个技术难题时,却找不到人了。原来,郑久强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了。这么多年以来,他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爽约孩子的家长会了。
这一次他不想再食言了。[fs:page]
全国“最美职工”郑久强的无悔坚守(下)
岗位创新 奏响最美音符
■郑久强和创新工作室成员进行课题研究
■本报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高立秋 贾成宁
生在唐山、长在唐钢的郑久强,亲身经历了唐钢从烟熏火炙的小炼铁、小炼钢到现代化的大高炉、大转炉的跨越式转变,从余热余气、废水废渣随时随地排放到全部循环利用,二次能源利用率达到70%,他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
如今,走在“馒头掉在地上都可以捡起来吃”的花园式工厂,站在摆着花草绿植的炼钢炉台,坐在窗明几净、宽阔大气的现代化操作室,郑久强和他的工友们感到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幸福。他说:“我的每一个梦想都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企业的发展给我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再难啃的骨头他也能变成香饽饽
郑久强这个年已不惑的钢铁汉子,不仅善于打硬仗,还经常主动去啃最硬的“骨头”。
“双渣操作法”是近年来钢铁行业内推广的新型生产工艺,脱磷效率难以把握,渣中含铁珠等技术难题一个接着一个,但与常规冶炼工艺相比,造渣料消耗与钢铁料消耗大幅降低带来的“诱惑”深深吸引着郑久强。
郑久强要啃“骨头”了。但是这块“骨头”实在太硬。有人劝他:“弄不好还要影响生产节奏,风险太大,还是算了吧。”郑久强的倔脾气上来了,“骨头硬,我的牙更硬。”
2014年初,他便投入到攻关中。通过和国内先进企业对标,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郑久强归纳了影响渣铁分离效果的种种因素,并逐一分析。但是,研究过程中,原材料条件限制、生产流程不匹配等问题像拦路虎一样摆在他面前。
前期造渣过程中,铁珠含量是影响钢铁料消耗的关键因素。为了准确掌握铁珠含量,郑久强根据取样结果,及时调整职工的冶炼操作模式。他的身影在转炉平台和主控室间穿梭,通过把握炉渣成分控制、温度控制、炉渣氧化镁含量等几个关键控制点,分析、汇总几千个数据。郑久强先后优化了十几个试验方案,通过创新工艺路径,加强工艺控制,最终形成了一套最佳控制方案,总结出了双渣冶炼前期的高效脱磷技术、快速倒渣技术、降低双渣倒渣过程中铁珠含量等先进技术。
这些技术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有效解决了该项技术倒渣含铁量大的技术难题,使前期脱磷率达到了60%以上,使唐钢热轧部的双渣操作水平行业领先,年创效益1300万元。其中,“降低sgrs工艺倒渣中铁珠含量的方法”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发明专利,该项目被评为河北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对行业大型转炉生产具有借鉴意义。当运用这种操作法成功冶炼出第一炉钢的时候,转炉平台上一片欢腾。看着优质的,红彤彤的钢水欢快地涌动,郑久强和工友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几个月来的劳累一扫而光。
■“金牌”师傅和他的“状元”学生
在徒弟徐伟眼中,郑久强既是师傅、大哥,也是他的偶像。
2009年,唐钢提出从大学生中培养知识型炼钢工,郑久强亲自去华北理工大学挑选学生。
看见是郑久强前去选人,早已在各类宣传中熟知郑久强的年轻学生们轰动了,被郑久强的事迹所激励,全班的男同学都争着举手报名。徐伟说:“我当时就想,要是能成为郑久强这样的炼钢工多光荣啊!”徐伟、赵泽东等4名学生因此签下了去炼钢炉台的就业协议。
2009年至今,徐伟在郑久强手把手指导下,先是在唐钢“炼钢比赛”中荣获第三名,后来通过各项技能考核,成为唐钢历史上第一名“大学生炼钢工”,在2014年更是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我是师傅培养的第一个大学生炼钢炉长。如今,在我们车间,有十余人获市级、公司级技术能手称号,还有2人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技术能手称号呢。”徐伟指着墙上自己获得炼钢技术比武第一名时与师傅的合影,仍激动不已,“我们都是师傅培养出来的,我们愿意继续跟着师傅。”
同样舍不得离开师傅的,还有技术员赵泽东。2014年赵泽东因工作突出,被公司调到技术科。不用整天守在炼钢一线接受钢水高温的熏烤,不用每天下班都是一脸的灰,赵泽东的这次岗位调动被很多人羡慕,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师傅的手艺我还很多没学到,怎么舍得走呢?”面对记者的采访,赵泽东笑着说。
据悉,在郑久强的徒弟中,有4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2名市级劳动模范,6名公司级劳动模范,8人曾10多次获得炼钢状元称号。
■回报企业
带出技艺精湛的高素质职工团队
“一个人就是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只有培养更多懂技术、会创新的工人,才能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 郑久强深知,规模化生产对每一位炼钢工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更多的炼钢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于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不仅仅是带徒弟,更是带动整个公司炼钢队伍的成长。
其实,郑久强的辐射作用早在1998年就已显现。低合金品种钢是当时新开发的建筑用钢,对冶炼要求非常严。郑久强带领炼钢小组成员,反复进行冶炼试验,并认真总结,归纳出了“519”操作法,小组的炼成率提高到95%,在全厂推广后,16个炼钢小组的炼成率都超过了90%,每年为企业多创效益800多万元。
经过几年的精心培养,郑久强小组的炼钢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人人都能炼出20多种钢,这在唐钢绝无仅有。郑久强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无私地培养出一大批生产骨干,以精湛的技术引领团队实现从“体力型炼钢”向“智能型炼钢”的蜕变。
2006年,唐钢公司成立了郑久强工作室,向职工讲授破解影响产品质量疑难问题的好方法、小窍门。并以此工作室为依托,鼓励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展示成果,搭建平台,命名总结推广先进技术操作法。
郑久强炼钢创新工作室是培养炼钢人才的摇篮。工作室成立以来,郑久强制作了opl教材,为炼钢工们详细讲解操作技巧。他组织炼钢工和工作室成员针对冶炼过程中石灰石加入量、加入时机、加入批次和重量等内容组织了十多次主题研讨,解决关键技术15项。通过现场课堂、导师带徒、技能培训、技术难题会诊、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职工广泛参与技术创新。
多年来,仅郑久强工作室就申报15项国家发明专利,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产生先进操作方法12项,已经申报职工岗位创新成果28项。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郑久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首批50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郑久强意识到,他的梦想正随着他的企业一起长大。兄弟企业前来“取经”,郑久强倾囊相授,业余时间他还被很多企业请到生产现场,传授经验,炼钢工甚至会直接打电话向他请教生产中的难题。
曾经有人劝他要有所保留,郑久强却说:“以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琢磨着自己、车间怎么干好了。现在不同了,国际化的企业要有国际化的胸怀。”
这,就是一个新时期劳模最质朴的钢铁情怀。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