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河北大工匠】周校进:征服洋专家的铸造大拿-亚博电竞手机版

    【寻访河北大工匠】周校进:征服洋专家的铸造大拿

     

    ■周校进用显微镜观察样品石墨线形态

     

     

    ■周校进检查铸件

     

     

    ■周校进(右二)现场讲解技术

     

     

    ■周校进创新工作室进行技术研讨

     

     

    ■周校进(右)查看金相组织

     

     

    ■化学检验

     

     

    ■查看覆膜砂模具

     

     

    ■操作设备

     

      人物名片


        周校进,河北丰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维公司”)铸造总厂熔炼班带班长。入职20余年来,他扎根一线,努力学习,刻苦锻炼,成为铸造技术的行家里手。他对岗位无比热爱,坚守阵地,精益求精,用实际行动铸造创新之魂,攻克十余项实用技术,取得多项国家专利。多年的艰苦奋战、默默奉献,让他赢得了广泛认可,先后获得河北省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工作先进工作者、邢台市新长征突击手、邢台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第六届金牌工人、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人物速写


        初见周校进,竟是一副文弱书生模样,身材消瘦、白白净净,说起话来还有点腼腆。但是,一聊到铸造技术,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八度,变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脸上也随之露出一种全情投入的痴迷神态,将他对这一职业的执着和坚定展现无余。

        从菜鸟到大拿,成为公司的no.1、当地的技能大咖,并拥有自己的创新工作室,完成这个“华丽转身”周校进用了20余年。在这条不寻常的路上,工匠精神一直是支持他前进的动力源泉。对于工匠精神,周校进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认为工匠精神一是精益求精,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产品,每一步操作都要精中求精;二是把平凡的事一点一点地做实做真做好,持之以恒、爱岗敬业;三是把好的经验传承下去,并学习先进技术,创新发展,致力发明创造,让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周校进满怀激情地说。


        1、主动“自找苦吃” 只为提高技术


        1992年,周校进从邢台工业学校毕业后,进入平乡县机械厂(丰维公司前身)工作。

        “校进刚到单位时,先到了机加工车间,操作车床、铣床等。当时我们就发现他是个苗子,因为他不仅踏实肯干、勤学技术,而且爱琢磨,善于钻研。”丰维公司党总支副书记黄胜超告诉记者。

        经过虚心学习、刻苦实践,并注重把所学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周校进很快成长起来,并青出于蓝。“我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一套立足企业实际情况的机加工工艺流程,改变了以前主要靠经验加工的状况。”周校进回忆说。

        后来,工厂要为一家中日合资企业生产包装机部件,重担落到周校进身上。他一头扎进车间,和工友们没日没夜地反复实验、加工、改进,经过半年努力,使首批300多种样件送交装机试验一次成功。

        由于表现突出,1997年,周校进被调到企业质检科。他很快就掌握了全程制作检验技术,并创造性编制了图文并茂的质量检测表,还制造了多种灵巧方便的关键部位检具,保证了一个个样品顺利通过。

        一次,企业领导找到周校进,想让他去后勤部门工作。周校进当场婉拒,反而提出要到最艰苦的铸造一线去工作!要知道,铸造工作是很重的体力活,而且工作环境也非常艰苦,当时人们对他的决定很不理解。

        “因为我知道,到了后勤部门,工作虽然轻松些,但技术就会落下,只有到最艰苦的一线,才能锻炼人、提高技术。”周校进说。

        其实,周校进如此选择,还有一个原因。他来自农村,家里条件不好,而企业工资向一线倾斜,作为孝子的他要到一线去,多挣一些钱补贴家用。

        到铸造车间后,周校进从事电炉熔炼,他拿出一贯的学习劲头,跟师傅学,自己练,琢磨关键技术,逐渐成为工友中的技术尖子。

        然而,要成为真正的技术大拿,需要跳出企业去接触更高的水平。很快,契机出现了。

        “我们要为一家日本企业生产一种工程机械部件,对方派来了一位老专家进行指导和检验,由我全程陪同。”周校进说,日本专家的一些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很多老师傅都没见过。“有些样品,我们觉得已经做到极致完美了,用人家的方法检验还是不行,让我们开了眼界。”

        于是,周校进虚心向这位老专家学习,同时,在生活上悉心照料。“他80多岁了,喜欢喝咖啡,我就每天给他冲一杯咖啡。”

        周校进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天起早贪黑。2003年非典时期,有一次小区保安不让周校进进门,他说自己就是这个小区的,已经住了两年多了。保安不信,说“怎么没见过你”?最后,还是周校进的爱人出面把他“领”回了家。

        经过淬炼的周校进将自己的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蓄势待发,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2、被逼另辟蹊径 终得柳暗花明


        “在2013年,我们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难题。”周校进说。

        原来,他们当时接到了为一家美国公司生产电梯部件的订单,铸造高速电梯的曳引轮,也就是缠绕牵引电梯的钢丝绳的轮子。“这个轮子需要有高耐磨性、高强度、高硬度。”

        周校进介绍,这需要生产一种低合金耐磨铸铁,客户要求既要保证铸件各元素成分、机械性能合格,更要求金相组织、基体也要达到他们的标准。这种铸件中既有难熔的钼铁、铬铁和纯镍,又有熔点很低的锡、锑,尤其是金相组织中珠光体含量、石墨线形态和长度都比国标要求严很多。

        “我们用尽浑身解数,把各种工艺参数控制到最佳,还是不能达到要求。”周校进回忆说。

        经过仔细查找原因,周校进发现,是当时的操作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所致。当时的低合金铸铁熔炼方法,普遍做法是等铁液熔化完全后再加入合金,由于合金熔点较高,这就产生了难熔问题,延长了熔化时间,且难以保证合金熔化彻底,而熔点低的合金容易被烧损,同时,也易产生铸铁的金相组织不合格、机械性能不达标的问题。

        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现有的熔炼方法走不通了,逼着周校进和他的团队转变思路。

        “当时,我们的压力非常大,因为有交工期限卡着。于是整天看书、查资料、向专家请教。”周校进说,经过反复思考、研究、查阅资料,有一天他突然灵光一闪,决定在铸铁中加入微量的锡和锑。“我是通过查资料,看到别的厂家为了提高铸件珠光体含量、改变石墨形态,有加入锡或锑的,但在这种高牌号耐磨铸铁中同时加入锡和锑尚无先例,遂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进行了实验。”

        由于该做法是首次尝试,根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由于当时生产还得继续,周校进和他的团队都是在工余时间做实验,加班加点成了常态,工作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回不去家就在办公室眯一会。周校进记得,那年冬天,有一次他加班到凌晨1点,骑着自行车回家,半路上扎带了,他不得不用了一个多小时推着车子回家,第二天又早早来公司上班。

        做实验时操作也非常辛苦。在浇铸时,铁水映照,温度非常高,烤得人嗓子冒烟。有时候溅起一片铁花,落在身上就会烫掉一块皮,但是,由于正在操作,稍微一动铸件就废了,所以得忍住不动。“干铸造的,手上、脚上、身上经常被烫得伤痕累累,我们都习惯了。”

        经过上百次的实验,他们逐渐掌握了锡、锑的加入配比。“其实这两种金属的加入量是很少的,关键是火候的把握。”

        同时,为了解决现有熔炼方法的弊病,周校进和团队摸索出了一套新的工艺方法。“简单说就是改变了各种原料成分加入电炉的次序和时机,起到了保护低熔点合金,并快速彻底融化高熔点合金的目的。”周校进介绍说。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段插曲。当时美国铸造技术专家要求完全采用他们的铸造工艺,而周校进则坚持自己的工艺方案,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那时候大家说话声音也都高了,争得面红耳赤。”周校进回忆。

        最后,双方决定用实物说话。当采用两套不同工艺生产的曳引轮摆在众人面前,切开检验组织,发现中方的工艺完全合格,而美方的工艺则有不合格之处。这一下,美国专家服了,直冲周校进竖大拇指,连说:“ok!ok!”

        “其实,这很好理解。我们企业与外方的机器设备不同、人员素质不等、原材料各异,完全照搬国外工艺,肯定行不通。”周校进说。

        至此,一种新的低合金耐磨铸铁熔炼方法被发明出来。其铸件的石墨线形态、长度完全达到日美标准,质量过硬,同时还提高了熔炼效率。该技术已经应用于批量生产,每年为公司创造上百万元的利润。后来,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艰难“大仗”的洗礼,周校进的技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炉火纯青,名声大振,成为闻名当地的技能大咖。


        3、持续精益求精 无私甘做人梯


        功成名就的周校进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精益求精,持续创新。

        2014年,丰维公司成立了以周校进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全力支持、加大投入,让周校进如虎添翼。

        防止铸件进渣,是决定铸件质量的关键。但是,由于用来盛铁水的浇注包的耐火材料不够理想,致使铸件废品率居高不下。成立创新工作室以后,周校进把“首战”选定在改进浇注包上。

        “传统使用的打包料,其组成是焦粉加其他耐火材料。在熔炼合金耐磨铸铁材质时,因铁水温度比平时的1450℃要高,达到1550℃,传统打包料的耐火度温度不够高,使得浇注出的铸件进渣较多,废品率高达30%以上;而市场上已有的耐高温打包料成本较高,在3000元/吨以上,经实验效果也不很理想。”周校进说,为此需要找到既耐高温,又节约成本的打包料。

        周校进带领熔炼班经过多次实验、改良,历时半年,发明了一种新型耐高温浇注包的打包料及其配制方法。“要点是改变耐火材料的成分配比,改良浇注包的制作方法,求得性能提升。”

        这种打包料使成本降低到1000元/吨以下,不但耐高温,且经济、实用,使废品率降至6%以下,投入使用后,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50余万元。该方法目前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2015年,周校进创新工作室经过反复试验,解决了覆膜砂代替石蜡精铸生产铸钢链轮工艺改造中,型壳耐火度不够和浇注气孔的问题,使废品率由原来20%降至5%,年节约费用8万元。

        近年来,周校进创新工作室还获得了《一种新型一体化制动轮》《一种新型转子》《一种新型制动臂组件》等3个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另有两项专利目前已经初审合格。

        周校进甘于寂寞, 20余年如一日坚守一线,热情一如既往,同时,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他根据对现场技术、质量、设备等问题,利用闲暇之余,潜心研究,总结和编纂了一大批有价值的技术资料,供同事们查阅和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对有关问题的快速处理,节省了时间和资金,提高了效益。

        周校进非常注重对于职工的技术培养,热心传帮带。他总是知无不言,把自己一身的经验和技术倾囊相授。“师傅对我们悉心指点,手把手地教操作、教分析。对现场设备易出故障的潜在根源,教我们如何辨识和排除。让我们很快就能上手,而且少走弯路。”周校进的高徒焦连营告诉记者。

        在实践中,周校进对徒弟高标准、严要求,并善于因材施教。“有的90后职工比较娇气,吃苦精神不足,我就找他们聊天,现身说法跟他们讲老一辈的优良传统,鼓励他们岗位成才。”

        发现好苗子后,周校进就会着力培养,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不遗余力。几年前,他发现职工焦连营工作踏实,而且勤奋好学,于是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悉心传授,创造条件,使得焦连营很快成长起来,成为一名技术骨干。几年来,周校进为企业培养出了十余名业务骨干。

        “周校进同志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拥有众多荣誉头衔的技术专家,除了焚膏继晷的勤奋努力和惜时如金的刻苦钻研,别无他径。在他身上集中展现了当代产业工人学习、创新、智慧、奉献的可贵品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标杆和楷模。”丰维公司董事长霍志春由衷地说。■文、图/本报记者王立鹏
     
     

    • 责任编辑:
    • 编辑: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网站地图